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開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開胃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是指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原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開胃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食欲不振:患者沒有食欲,看到食物沒有胃口,甚至聞到食物的味道都會感到反胃。
  • 消化不良:患者吃完飯後容易出現腹脹、腹痛、噯氣、反酸等症狀。
  • 胃脘脹滿:患者感到胃部脹滿,有時還會伴有疼痛。
  • 噁心嘔吐:患者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
  • 大便不成形:患者的大便不成形,常常是稀便或水便。

開胃的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飲食調理: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 藥物治療:常用的中藥有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四君子湯等。
  • 針灸治療:可以通過針灸穴位來調理脾胃功能,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胃俞、脾俞等。

開胃是中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常用的一個方法,通過飲食調理、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古今名醫方論》:「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 2.《刪補名醫方論》:「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也。

麥門冬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症,而屢不應,名不稱矣。孰知仲景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大補中氣以生津液,津液隊中,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豈特用其利嚥下氣哉?顧其利嚥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矣。
  • 2.《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初用辛散開達,達原飲加減;繼用和解表裡,柴芩湯加減;終用養陰開胃,麥門冬湯加減。

烏梅丸

  • 1.《傷寒纘論》:「按烏梅丸。主胃氣虛而寒熱錯雜之邪積於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時時上攻。故仍用寒熱錯雜之味治之。方中烏梅之酸以開胃蜀椒之辛以泄滯。連柏之苦以降氣。蓋蛔聞酸則定。見辛則伏。遇苦則下也。其他參歸以補中氣之虛寒。姜附以溫胸中之寒飲。若無飲則不嘔逆。蛔亦不上矣。

小青龍湯

  • 1.《傷寒論類方》:「痰喘證宜此,俟氣平就枕,然後以消痰潤肺養陰開胃之方以次調之。

小柴胡湯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如發寒熱如瘧內熱者,煎小柴胡湯浸化十丸服之,未效者再進,並不損人,大能活血、蕩穢、潤燥、清神開胃倍食,兼治男女老幼血疾。除傷寒大病表未解者,一切服之如神。

白頭翁湯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理中湯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黃連阿膠湯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參苓白朮散

  • 1.《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參苓白朮散_,治久痢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泄瀉,開胃助脾等症。

藿香正氣散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 2.《古今名醫方論》:「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竹葉石膏湯

  • 1.《推拿抉微》:「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瘥,然未洗滌其滯,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方也。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至嘔不思食,《金鑑》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

人參白虎湯

  • 1.《推拿抉微》:「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瘥,然未洗滌其滯,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方也。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至嘔不思食,《金鑑》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

溫膽湯

  • 1.《成方切用》:「橘半生薑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戴氏云:痰在膽經,神不守舍,亦令人不寐。)枳實破滯,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膽為甲木,金能平木。)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經又云:胃不和則臥不安。

半夏茯苓湯

  • 1.《成方切用》:「半夏生薑,能開胃而醒脾。地黃芎芍,能養陰而益血。人參甘草,能和中而益氣。橘皮桔梗,旋覆細辛,皆辛甘調氣之品,可以平惡逆之氣,而進飲食者也。(半夏為妊娠所忌,以其燥陰液也。若惡阻之證,則有當用者。故孫真人養胎之劑,用半夏者,蓋五方焉。)

二陳湯

  • 1.《仁齋直指方論》:「上末。每二錢,薑棗略煎。服治中湯(方見嘔吐門。)人參開胃湯(方見脾疼門)、二陳湯(方見瘧類),可擇用。

敗毒散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溫中散

  • 1.《齊氏醫案》:「愚意人參價昂,無力者,以黃耆代之,更加砂仁、半夏,醒脾開胃,溫中散逆。

滾痰丸

  • 1.《景岳全書》:「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補,必須多服,方得漸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誤也。若急圖目前之快,但使行滯開胃,而妄用大黃、芒硝、三稜、莪朮、栝蔞、桃仁、滾痰丸之屬,非惟不能見效,必致胃氣日敗,萬無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

異功散

  • 1.《醫學綱目》:「〔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丸、開胃丸。
  • 2.《証治準繩‧幼科》:「〔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