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胸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胸痞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胸部脹悶、疼痛,呼吸不暢。胸痞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外感風寒等因素有關。治療上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

胸痞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胸部脹悶、疼痛,可放射至肩背、手臂。
  • 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甚至不能平臥。
  • 食欲不振,噯氣頻繁,大便不暢。
  • 舌苔白膩,脈弦滑。

胸痞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並結合舌苔、脈象進行辨證。

胸痞的治療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半夏厚朴湯等。

胸痞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避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胸痞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瀉心湯

  • 1.《類證治裁》:「〔胸痞〕,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 2.《類證治裁》:「有血癥,沈氏血癥丸。有食癥,大和中飲。有疝瘕,導氣湯。有蛇瘕,赤蜈蚣散。有鱉瘕,蕪荑湯。有發瘕,香澤油。有痞塊,連蘿丸、潰堅湯。有痞積,脅堅如石,大黃散、化痞膏。有胸痞,半夏瀉心湯。有脅痞,右脅有形,推氣散。有瘧痞,左脅有形,屬血分。鱉甲丸。
  • 3.《類證治裁》:「〔胸痞〕,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 4.《類證治裁》:「痰積脘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脘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脘痛必噯腐,香砂枳朮丸加半夏曲。氣鬱脘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鬱金、歸尾、桃仁、蘇木,或手拈散。怒氣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蛔動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
  • 5.《類證治裁》:「〔胸痞〕,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 展開更多

小陷胸湯

  • 1.《類證治裁》:「〔胸痞〕,小陷胸湯,見三卷痞滿。

理中湯

  • 1.《兒科要略》:「(四)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吐瀉,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血痢,傷胃吐血,婦人妊娠虛寒等證。
  • 2.《兒科要略》:「(二十八)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痢等症。
  • 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理中湯治胸痞,中氣不運,無形之痞也。此方治胸痞,濕氣填塞,有形之痞也。麥門冬湯證之上氣,中虛不降而氣逆。此證之短氣,乃濕凝而吸不能深也。脈象濡短,濡為淫象,短為肺氣不降之象。去濕補津液的意義,詳古方下篇本方推論的意義中。
  • 4.《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理中湯亦治胸痞,胸痞者,中氣虛寒,不能旋轉。四維不能升降也,故服此方即愈。若中脘寒痛,已運動不通。草參薑朮大補之。乾薑三錢茶葉三分既效。因中脘寒痛,已運動不通,草參薑朮大補之性,反將不通之處補住。單服乾薑溫運中宮,流利無阻。茶葉清涼,引薑性下行,故必見效。

十全大補湯

  • 1.《外科心法要訣》:「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服後諸證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證。

小承氣湯

  • 1.《校注醫醇賸義》:「發熱,譫語,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黃,脈實有力,此為小結胸,小承氣湯主之。

五苓散

  • 1.《成方便讀》:「胃苓湯,本方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邪內傷,胸痞腹滿,以及傷暑泄瀉等證。故以平胃宣散上、中之濕,五苓分利下焦之邪。凡泄瀉則水穀併入大腸,其小便必少。今分利其水,歸於前陰,自然小便多而泄瀉止矣。

歸脾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耳鳴胸痞,內熱口乾,咳中若有一核,吞吐不利,月經不調,兼之帶下,余以為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耳鳴胸痞,內熱口乾,喉中若有一核,吞吐不利,月經不調,兼之帶下,余以為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生薑瀉心湯

  • 1.《醫學入門》:「傷寒新瘥,胃氣尚弱,若恣飲食,不能克化,濁穢臟腑,依前發熱,若用調和脾胃藥,胃熱轉增。大凡傷寒無和胃之理,治須清熱消食。輕者胸中微滿謂之遺熱,損谷自愈;重者胸高喘滿腹脹,必須吐下,梔豉枳黃湯主之。煩熱甚者,竹葉石膏湯。胸痞者,生薑瀉心湯。飲酒復者,其熱尤甚。

茯苓飲


附子理中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咳嗽發熱,嘔吐痰涎,日夜約五六碗,喘咳胸痞,燥渴不食,崩血如湧,此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附子理中湯而愈。(全見《女科撮要》)

越鞠丸

  • 1.《保嬰撮要》:「一女子早喪母,噫氣下氣,出嫁後患吞酸胸痞,用六君子送越鞠丸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而安。後因怒兼脅痛腹脹,小便淋澀,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龍膽草而愈。

溫膽湯

  • 1.《證治針經》:「)爾其年壯氣實,酒客膏粱,積熱上壅,目痛非常,脈實數兮有力,涼膈散酒蒸大黃。若乃體厚胸痞,食少倦怠,脈滑以沉,伏痰為害,治以溫膽湯加芩連,甚者滾痰無礙。且夫療目昏須用參耆,治目翳當分五色。(並詳《治法匯》。)目久不愈,地黃(六味加味)丸合補心丹;(朝服六味丸,臨臥服天王補心丹。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朱(二十二歲),夏熱秋燥,傷於氣分,胸痞多噯,大便燥結,凡上燥清肺,不取沉膩滋降(一病到手,先分明在氣在血,名手過人處因此。)

六一散

  • 1.《南病別鑑》:「濕熱症胸痞發熱肌肉微痛始終無汗者暑邪伏於腠理內閉宜六一散一兩薄荷葉四五分泡湯調下即汗解

六君子湯

  • 1.《外科心法要訣》:「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服後諸證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證。

桔梗湯

  • 1.《祖劑》:「○如心胸痞者,加枳實。○如膚痛者,加黃耆。○如面目腫者,加茯苓。○如咽痛者,加鼠黏子、竹茹。○如肺痿者,加阿膠,能續氣。○如發癍者,加防風、荊芥。○如聲不出者,加半夏。

黃連解毒湯

  • 1.《醫方論》:「此治實邪實火、表裡俱盛之劑。故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又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藥力頗峻。若表裡俱熱、胸痞、便秘、譫語者,便當去黃芩,加大黃以通之,使滯去而熱亦退。須細辨之。

大陷胸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仲景)_大陷胸湯_,治傷寒下早而成結胸痞滿,手不可按。

十棗湯

  • 1.《脈症治方》:「十棗湯治胸痞有水氣或痛。

補中益氣湯

  • 1.《雜病源流犀燭》:「【胸痞】,薛立齋曰:胸痞有由氣滯者(托裡消毒散加桔梗、山梔,或補中益氣湯加枳、桔)。若倦怠胸痞,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朮、茯苓,不應,八珍湯加柴胡)。

四七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耳鳴胸痞,內熱口乾,咳中若有一核,吞吐不利,月經不調,兼之帶下,余以為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耳鳴胸痞,內熱口乾,喉中若有一核,吞吐不利,月經不調,兼之帶下,余以為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半夏、山梔、升麻、柴胡,間以四七湯下白丸子而愈。
  • 3.《女科指掌》:「胸痞虛浮面色黃,多眠少食困狼當,陰陽清濁相干混,若欲分清四七湯。

香薷散

  • 1.《王孟英醫案》:「胡秋紉,於酷熱時偶有不適,醫以柴、葛、香薷散之,反惡寒胸痞。更醫用枳、樸、檳榔以瀉之,勢日劇。延孟英視之,自汗不收,肢背極冷,奄奄一息,脈微無神,曰:稟賦素虧,陽氣欲脫,此必誤認表證使然。與救逆湯,加參、耆,服之漸安。繼以補氣生津,調理匝月而痊。

健脾丸

  • 1.《仁術便覽》:「治心胸痞悶,飲食停滯,或作酸噫氣。

五積散

  • 1.《仁術便覽》:「一方,治疝氣不甚痛,氣不升降,膈氣好怒,胸痞有痰,減食。

八珍湯

  • 1.《証治準繩‧瘍醫》:「_托裡消毒散加減法_,忿怒胸痞,肝氣滯也,去三味加桔梗、山梔。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枳殼。倦怠胸痞,中氣虛也,去三味加參朮、茯苓,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柴胡。
  • 2.《雜病源流犀燭》:「【胸痞】,薛立齋曰:胸痞有由氣滯者(托裡消毒散加桔梗、山梔,或補中益氣湯加枳、桔)。若倦怠胸痞,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朮、茯苓,不應,八珍湯加柴胡)。

葛花解酲湯

  • 1.《張氏醫通》:「葛花解酲湯,治傷酒嘔吐胸痞。小便不利。

沉香散

  • 1.《博濟方》:「治丈夫女人、五勞七傷、熱無力、小便黃赤、吃食無味、心多驚悸、骨節痠疼、心胸痞悶、兩脅疼痛、散滯氣。

杏仁滑石湯

  • 1.《溫病條辨》:「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異功散

  • 1.《內傷集要》:「_異功散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進,未能消化,心胸痞悶。

梔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