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囊縮」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囊縮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多見於女性,以腹部腫脹、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調、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因素有關。臨床上可見腹部脹滿、疼痛、觸之堅硬,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症狀。

囊縮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腹部脹滿、疼痛、觸之堅硬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腹部 X 光、CT 等影像學檢查來輔助診斷。

囊縮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方藥有逍遙散、香附延胡湯、烏梅丸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囊縮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2.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囊縮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但其發病率並不高。只要患者能夠注意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調理,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得到治癒。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醫方簡義》:「治厥陰經症。舌卷囊縮不下。必死者。
  • 2.《傷寒括要》:「厥陰病。尺寸俱沉短者。必舌卷囊縮。毒氣入腹。(大承氣湯)煩滿囊縮。二便不通。發熱引飲。邪在裡也。(大承氣湯)厥逆爪青。二便不通。地道塞也。(正陽散或回陽丹)
  • 3.《重訂廣溫熱論》:「脘腹均按痛,痞滿燥實堅悉具——痞滿為濕熱氣結,燥實堅為燥矢,甚則上蒸心包,下爍肝腎,煩躁譫語,舌卷囊縮,宜大承氣湯加犀、連急下之。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知母、川柏之類足矣。蓋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 4.《醫學綱目》:「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並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兩睪腫大,謂之曰疝,太甚則為㿗。足厥陰之脈,與大腸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
  • 5.《古今醫統大全》:「足厥陰肝之木,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瘍醫大全》:「陽明經病在者,宜解肌為主加涼藥治里,陽明腑病同見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如少陽與厥陰證俱盛於外,耳聾口苦發熱,少陽也,口渴囊縮,厥陰也。少陽證急以小柴胡湯主之,加以涼藥治里,厥陰消渴囊縮者,則以承氣為主,加柴胡半夏治表。噫!兩感固為不救,司命者能操活法,或可冀生。
  • 2.《赤水玄珠》:「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實,屬少陰,依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

十全大補湯

  • 1.《醫學入門》:「少陰病痘出黑陷,口舌腐爛,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囊縮,糞青目青,時發厥逆,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凡陽證見於春夏及天晴則順,陰證見於秋冬及陰雨則逆。

白虎湯

  • 1.《傷寒直指》:「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體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其表未解;欲發其表,里證已急,趦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枯竭,營衛不通,遂成此證。若或發狂,躁渴斑黃,大便燥實,脈數有力者,則宜三黃巨勝湯。舌卷囊縮者,毒氣深入於臟,難治也,權以此劫之。

吳茱萸湯

  • 1.《暑症發原》:「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其症煩滿囊縮,乾嘔吐沫,亦頭痛,身涼,手足冷,脈沉遲,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主之。
  • 2.《雜病源流犀燭》:「標(初病為標,渴欲飲者,少少與之則愈,此雖在裡,即是標也,囊縮,四逆湯、吳茱萸湯)
  • 3.《馮氏錦囊秘錄》:「囊縮者,有陽有陰。陽症囊縮者,因熱極筋枯而燥縮也,急用大承氣湯下之。陰症囊縮者,因寒極筋軟而收縮也,急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湯溫之。婦人無囊,觀其乳頭縮者是也。凡治此症,先灸關元、氣海、丹田及蒸熨臍法甚效,至於陰縮者,肝筋寒也。陰挺者,肝筋熱也。
  • 4.《赤水玄珠》:「有陽證,有陰證。其陽證囊縮者,因熱極而縮,急用大承氣湯下之。陰證囊縮者,因寒極而縮,急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湯溫之。婦人無囊,觀其乳頭縮者即是也。凡治此證,先灸關元、氣海、丹田,及蒸熨法甚效。

當歸四逆湯

  • 1.《醫學綱目》:「若遲誤即死矣。又若陰症,加以少腹不通,及陰囊縮入,少腹絞痛欲死者,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急灸之,仍須與返陰丹、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慎勿與尋常利小便冷滑藥。

四逆湯

  • 1.《醫學指要》:「並有夾陰中寒,面色青而脈沉,厥冷,舌卷囊縮,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或身痛脈沉,及脈微欲絕厥冷者,並用四逆湯加減主之,皆不可視為陽症也。又凡身熱面赤眼紅,六脈無力,或豁大而空者,此下元虛憊,陽浮於上,謂戴陽之症也。陽已戴於上,若再加表散或寒涼,則孤陽浮越,危亡立至矣。
  • 2.《古今醫統大全》:「【灸】陰寒甚而小便不通,陰囊縮入,腹痛欲死,灸石門穴,仍服四逆湯。
  • 3.《雜病源流犀燭》:「標(初病為標,渴欲飲者,少少與之則愈,此雖在裡,即是標也,囊縮,四逆湯、吳茱萸湯)
  • 4.《馮氏錦囊秘錄》:「凡面赤目赤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也。並夾陰中寒,面色青而脈沉厥冷,囊縮舌卷,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並身痛脈沉厥冷,脈微欲絕者,並用四逆湯加喊主之,皆不可視為陽症。
  • 5.《馮氏錦囊秘錄》:「囊縮者,有陽有陰。陽症囊縮者,因熱極筋枯而燥縮也,急用大承氣湯下之。陰症囊縮者,因寒極筋軟而收縮也,急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湯溫之。婦人無囊,觀其乳頭縮者是也。凡治此症,先灸關元、氣海、丹田及蒸熨臍法甚效,至於陰縮者,肝筋寒也。陰挺者,肝筋熱也。
▼ 展開更多

大黃附子細辛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下有實寒,上有浮熱之證,欲用溫熱之藥以祛其寒,上焦恆格拒不受,惟佐以赭石使之速於下行,直達病所,上焦之浮熱轉能因之下降。曾治鄰村劉某,因房事後恣食生冷,忽然少腹抽疼,腎囊緊縮,大便不通,上焦兼有煩熱。醫者投以大黃附子細辛湯,上焦煩熱益甚,兩脅疼脹,便結囊縮,腹疼如故。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按:此即解毒湯兼通聖散、梔子豉湯之制,而加麻黃、石膏、蔥、姜以撤外內熱毒也。如脈數實,便秘,上氣喘急,舌卷囊縮,則去麻、豉而易硝、黃,又全用伊尹三黃矣。

大羌活湯

  • 1.《醫方考》:「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謂有太陽證之頭疼、身熱、脊強,而又有少陰證之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謂有陽明證之身熱、譫語,而又有太陰證之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謂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而又有厥陰證之囊縮、厥逆也。
  • 2.《怡堂散記》:「三日加柴胡、黃芩。囊縮而厥加吳萸。

補中益氣湯

  • 1.《一見能醫》:「少陰舌燥加桔甘,厥陰囊縮川芎例;

九味羌活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 2.《古今醫統大全》:「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回陽丹

  • 1.《証治準繩‧類方》:「理中湯(見傷寒吐痢。),小建中湯(見傷寒腹痛。),草豆蔻丸(見心痛。),四逆湯(見傷寒下痢。),正陽散回陽丹(俱見傷寒囊縮。),當歸四逆湯(見傷寒厥。)

異功散

  • 1.《醫學入門》:「少陰病痘出黑陷,口舌腐爛,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囊縮,糞青目青,時發厥逆,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凡陽證見於春夏及天晴則順,陰證見於秋冬及陰雨則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