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譫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譫語是中醫古籍中常見的病症,指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譫語的病因多種多樣,包括外感熱邪、內傷陰虛、痰熱上擾、肝風內動等。臨床上常見的譫語證候有:

  • 熱邪上擾證:患者高熱不退,神志不清,譫語連珠,口渴喜飲,大便乾燥,小便短赤。
  • 陰虛火旺證:患者面色蒼白,口唇乾燥,心煩失眠,手足心熱,大便乾燥,小便短赤。
  • 痰熱上擾證:患者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神志不清,譫語不休,舌苔黃膩,脈滑數。
  • 肝風內動證:患者頭痛眩暈,肢體震顫,口眼歪斜,譫語不休,舌質紅,苔薄,脈弦。

譫語的治療以清熱解毒、養陰清熱、化痰熄風等法為主。常用方藥有:

  • 清熱解毒方:銀花、連翹、黃芩、梔子、大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 養陰清熱方:生地、麥冬、天冬、沙參、玉竹、百合、知母、黃柏、天麻、鉤藤。
  • 化痰熄風方:半夏、竹茹、杏仁、陳皮、茯苓、白朮、甘草、天麻、鉤藤。

譫語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如果能及時治療,病情大多可以治癒。但如果病情嚴重,治療不及時,則可能會危及生命。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類證治裁》:「凡診婦人,先問經候。婦人病熱,值經水來,邪隨血去,其病自愈。若邪踞半表半裡,經水適來適斷,血舍空虛,熱邪陷入,晝靜夜劇,寒熱如瘧,煩渴耳聾,譫語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主之。凡經行後似瘧譫語,便是熱入血室。蓋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見鬼。
  • 2.《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患傷寒,經水適來,譫語如見鬼狀,且渴欲飲水,禁而不與,病勢益甚。邀先生診之,脈浮滑,是熱入血室兼白虎湯證也。即與水不禁,而投以小柴胡湯。曰:『張氏所謂其人如狂,血自下,血下者愈。』病勢雖如此,猶當從經水而解也。五六日,果痊愈。」
  • 3.《長沙方歌括》:「論云。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此言少陽自受之寒邪也。
  • 4.《成方切用》:「或經水適斷,表邪乘虛,亦入血室。熱與血搏,結而不行,致有寒熱如瘧,暮則譫語,如見鬼狀。在男子則下血譫語,皆為熱入血室。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為不同也。小柴胡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入血室。李東垣曰:若血受病,亦先調氣。謂氣不調則血不行,氣夫血婦也。
  • 5.《醫方集解》:「血室,衝脈也,男女皆有之,婦人傷寒七八日,邪當傳裡,值經水適來,則邪不入腑,乘虛而入血室;或經水適斷,表邪乘虛亦入血室,熱與血搏結而不行,致有寒熱如瘧,暮則譫語如見鬼狀,在男子則下血譫語,皆為熱入血室。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為不同也。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傷寒有多汗憎寒,若近衣被,則汗漏不止,去之則憎寒不可忍,數日不止。世醫試與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或桂枝加黃耆湯等,不愈,有變譫語,飲食不進,終至危殆者。逢此證而內熱如此其甚者,宜越婢湯。」
  • 2.《皇漢醫學》:「**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傷寒論》)**
  • 3.《長沙方歌括》:「主之。又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傷寒有多汗憎寒,若近衣被,則汗漏不止,去之則憎寒不可忍,數日不止。世醫試與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或桂枝加黃耆湯等,不愈,有變譫語,飲食不進,終至危殆者。逢此證而內熱如此其甚者,宜越婢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傷寒論》)**
  • 2.《千金翼方》:「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 3.《外台秘要》:「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 4.《長沙方歌括》:「內臺方議云。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裡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者。邪熱客於胸中。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裡虛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陽氣內榮於裡,不行於表也。故用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脅滿。
  • 5.《傷寒括要》:「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傷寒八九日。邪熱已深。下之而滿煩者。熱未盡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實也。身重不可轉側者。陽氣伏於裡。不行於表也。與柴胡湯。以除煩悶。加龍骨牡蠣丹鉛。以鎮驚。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直指附遺》曰:「大柴胡湯,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者,必有燥屎,宜於下後服木香、黃連之苦以堅之。」
  • 2.《醫方集宜》:「一、陽明經病潮熱大便秘小便赤譫語鼻乾宜用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 3.《仁齋直指方論》:「大柴胡湯,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此必有燥屎,宜下,後服木香、黃連苦堅之。三乙承氣湯。暑毒、溫熱傷後,下痢膿血,宜服二方。(見傷寒門。)
  • 4.《外台秘要》:「又療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干糞,譫語,大柴胡湯方。
  • 5.《傷寒六書》:「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大便作實,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也。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寒,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乙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其用方之雜遝也?余曰:傳來非一,治之乃殊耳。
▼ 展開更多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又疫兼癇證,其甚者,發為譫語煩躁而呃逆等證,用陶氏散火湯之類無寸效者,用本方即驗。固不及用呃逆之藥,心下及肋下、胸中成強硬狀態者,即不誤矣。證候外有發為種種之證候者,必不可眩惑於見證。余多年用此藥以治疫證及雜證,並及種種之異證,不可勝數,真稀有之靈方也。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 2.《傷寒括要》:「浮為風。合用桂枝湯。大為虛。虛而脛攣者。寒則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溫經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乾煩躁。此陰躁也。雖內結譫語。而陽氣未回。故以甘草乾姜,溫理中氣。為脾主四肢。又甘能緩急也。及陽氣已還。則除去溫劑。雖脛尚拘急。不過以芍藥和營而已。直待脛伸。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 3.《皇漢醫學》:「《外科樞要》曰:「破棺丹(求真按:『即本方之丸劑也』),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者。」
  • 4.《皇漢醫學》:「**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 5.《皇漢醫學》:「《活人書》曰:「病人有譫語者,有鄭聲者。鄭聲為虛,宜用溫藥,白通湯主之。譫語為實,須調胃承氣湯主之。」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吳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脈大,身熱,大汗,不譫語,不頭痛,惟口中大渴。時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應,乃延予診。予曰:此白虎湯證也。隨書方如下:
  • 2.《醫法圓通》:「一治譫語遺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陽並病。譫語者,邪熱入於陽明之府也;遺尿者,邪熱合於太陽之府也;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熱合於少陽之腑也。白虎湯力能清熱,一熱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 3.《千金翼方》:「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湯,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與白虎湯。(方見雜療中。)
  • 4.《皇漢醫學》:「**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 5.《長沙方歌括》:「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小腹急結如狂者。胞衣不下,氣急息迫者。產後小腹堅痛,惡露不盡,或不大便而煩躁,或譫語者。痢疾,小腹急痛者。」
  • 2.《張卿子傷寒論》:「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葛根湯

  • 1.《經方實驗錄》:「陽明,發熱譫語,不惡寒反惡熱
  • 2.《成方切用》:「並病者,一經先受病。又過一經,兩經同病也。如太陽陽明,若並而未盡,猶在兩經,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而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並之已盡,是謂證罷,仲景所謂太陽證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承氣湯。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

小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此方雖能治噦,然傷寒大熱,譫語煩躁,腹滿便閉諸證未退者,當治其主證。主證治,則噦將自止。若噦甚,兼用亦甚佳。

大承氣湯

  • 1.《仁術便覽》:「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陰症口燥咽乾,舌苔黃黑及生芒刺,急宜下之。
  • 2.《祖劑》:「即大承氣湯加甘草,治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又治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又治調胃承氣湯證譫語下利,此湯合而為一,故名三一承氣湯也。
  • 3.《祖劑》:「即大承氣湯加甘草、人參、當歸治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者,庸妄不識,呼為漏底而用熱藥止之,誤矣。此因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名曰熱結利,俗所謂傍流也。
  • 4.《古今名醫方論》:「治陽明病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譫語,汗出多,胃燥,獨語如見鬼狀,喘冒不能臥,腹滿痛,脈滑實;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陰病初得之,口燥咽乾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燥舌乾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 5.《奇效良方》:「治陽明裡熱,大便五六日不通,日晡潮熱譫語,煩躁發渴。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湯頭歌訣》:「(仲景)樸實黃,〔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麩炒)。〕譫狂痞硬上焦強。(熱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硬,胃有燥糞則譫語,不用芒硝者,恐傷下焦真陰也。)益以羌活名三化(湯,)中風閉實可消詳。(用承氣治二便,加羌活治風,中風體實者可偶用。然涉虛者多,不可輕投。)
  • 2.《祖劑》:「即大承氣湯加甘草,治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又治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又治調胃承氣湯證譫語下利,此湯合而為一,故名三一承氣湯也。
  • 3.《醫方集解》:「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 4.《成方切用》:「(仲景,一名三物厚朴湯。),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 5.《醫方論》:「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症,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千金翼方》:「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湯,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與白虎湯。(方見雜療中。)
  • 2.《傷寒總病論》:「龐曰:傷寒,已得汗,身和脈弦細,譫語妄見,此為津液不和,與小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服之,津液和自愈;未瘥,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一人年可二十,發熱無汗,疹欲出而不出,心下結痛,肩背強直。因與小陷胸湯,前證漸安。翌日,以紫圓下之,下利數行,譫語發熱,汗出如流,疹子從汗出,疹收後,全復舊。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三黃瀉心湯

  • 1.《奇效良方》:「治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通。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嘗思病有熱入血室者。何也。讀金匱要略。而知病熱入血室者有五。第一條。主小柴胡。因女子患寒熱致經水適斷。急提少陽之邪。勿令下陷為最。第二條。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有晝明夜劇譫語見鬼之象。恐誤認為陽明實症。故云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條。中風寒熱。
  • 2.《正體類要》:「一男子墜馬,腹有瘀血。服藥下之,致發熱盜汗、自汗,脈浮澀。余以為重劑過傷氣血所致,投以十全大補湯益甚,時或譫語,此藥力未及而然也。以前藥加炮附子五分,服之即睡,覺來頓安,再劑而痊。
  • 3.《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一男子,墜馬,腸有瘀血,服藥下之,遂發熱盜汗,自汗,脈浮澀。此重劑過傷氣血所致也,投以十全大補湯益甚,時或譫語。此藥力未及而然,以前藥加炮薑、附子五錢,服之即睡,覺來頓安,再劑而愈。

四物湯

  • 1.《女科切要》:「孕婦卒然不語,名曰啞胎,不須服藥,產則能言矣。蓋聲出於腎,胞絡貫腎,故不能言也。經曰:九月而啞,十月當復便是。妊娠譫語,用四物湯,倍加白芍、當歸,去生地,合二陳加山楂、薄荷、薑汁治之。
  • 2.《續名醫類案》:「一痘痂厚而乾黑,黏皮不脫,身熱煩渴,譫語妄言,睡臥不寧,乃陰虛火甚也,以四物湯,合生脈散加棗仁。

平胃散


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