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滌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滌痰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痰是人體內的一種分泌物,正常情況下會被肺部和呼吸道清除,但如果痰液過多或質地黏稠,就會引起痰多、咳嗽等症狀。

滌痰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痰多:痰液量多,不易咳出,可伴有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痰黏: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伴有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痰色:痰液顏色多變,可為白色、黃色、綠色、黑色等。
  • 痰味:痰液味道多變,可為甜、酸、苦、辣等。
  • 痰質:痰液質地多變,可為稀薄、黏稠、泡沫狀、膿性等。

滌痰的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清熱化痰:適用於痰熱壅盛所致的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常用中藥包括:黃連、黃芩、杏仁、枇杷葉等。
  • 化痰止咳:適用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常用中藥包括:半夏、陳皮、茯苓、白果等。
  • 宣肺化痰:適用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常用中藥包括:麻黃、杏仁、白果等。

滌痰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其症狀主要為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清熱化痰、化痰止咳、宣肺化痰等。

參考資料

  • 王琦. 中醫學基礎.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 吳中夏. 中醫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散

  • 1.《類證治裁》:「血滯經閉,如當歸散、元歸散以破瘀,加味導痰湯以滌痰,滯去則經通。若血枯經閉,多主傷肝。《素問》云:有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射干麻黃湯

  • 1.《丁甘仁醫案》:「聞左,外感風寒,襲於肺胃,膏粱厚味,釀成痰濁,血瘀凝滯,壅結肺葉之間,致成肺癰。是以咳嗽氣粗,痰穢如膿,脅痛難於轉側,振寒發熱,舌苔白厚而膩,脈象浮緊而滑。病來湧急,非猛劑不為功,急仿金鑑射干麻黃湯合金匱皂莢丸,一以散發表邪,一以盪滌痰濁。

麻杏石甘湯

  • 1.《丁甘仁醫案》:「書云:喘之為病,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此肺實之喘也,急擬麻杏石甘湯加味,清開溫邪,肅肺滌痰,冀望熱退氣平為幸。

小陷胸湯

  • 1.《叢桂草堂醫案》:「蓋胃熱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今彼罵詈妄語。與登高而歌無異。而舌苔膩。能飲食。數月之病毫無倦容。大便又常秘結。此皆實象。而非虛症也。乃以小陷胸湯合滌痰湯。去人參、南星。加麥冬、茯神、知母等藥。黃連用八分。蔞仁、竹茹、麥冬、茯神各三錢。余各一二錢。
  • 2.《六因條辨》:「傷暑胸間痹痛,氣逆如阻,此結胸也。宜用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甘遂、鬱金等味,滌痰開結也。
  • 3.《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病因由於心火熾盛,故用黃連以寧熄心火,兼以解火熱之團結,又佐以半夏開痰兼能降氣,栝蔞滌痰兼以清熱,其藥力雖遠遜於大陷胸湯,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勝任有餘也。然用此方者,須將栝蔞細切,連其仁皆切碎,方能將藥力煎出。

平胃散

  • 1.《類證治裁》:「〔滌痰〕,平胃散,見一卷中風。

茯苓飲

  • 1.《洄溪醫案按》:「屢補之後,氣逆欲死,速余視之,苔黃溲赤,脈滑不調,以清肺滌痰治之而愈,旋以茯苓飲善其後。
  • 2.《洄溪醫案》:「屢補之後,氣逆欲死,速余視之,苔黃溲赤,脈滑不調,以清肺滌痰治之而愈,旋以茯苓飲善其後。

越鞠丸

  • 1.《癲狂條辯》:「_二石滾痰丸_,滌痰湯,越鞠丸,羚羊角,散犀角,地黃湯,天王補心丹,俱見前。
  • 2.《癲狂條辯》:「邪傳於脾,氣不能舒則署,以柴陳湯主之,或二石滾痰丸、滌痰湯、越鞠丸亦可。

溫膽湯

  • 1.《薛氏濕熱論歌訣》:「濕熱內留挾痰飲,嘔吐黏痰清水並。滌飲降逆和少陽陽明,溫膽湯栝蔞碧玉進。(此素有痰飲,而陽明、少陽同病,嘔吐清水,或痰多黏膩,乃濕熱內留,木火上逆。故用溫膽湯加栝蔞、碧玉散,滌痰降逆為治。與上條嘔同而治異,正當參看。)

竹葉石膏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急投犀角地黃湯清營解毒為君,竹葉石膏湯清氣達邪為臣,佐以金汁珠黃散清喉制腐,使以竹瀝清潤滌痰。

十棗湯

  • 1.《明醫雜著》:「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 2.《景岳全書》:「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

普濟消毒飲

  • 1.《醫學體用》:「以大則病進,滑數為風火痰熱兼盛,始起脈見隱伏者,被火邪逼勒所致也。舌絳而紅,以脈參症,誠為爛喉丹痧,陽毒重候,匪可藐視。慎防痰升內閉之憂,然宜仿普濟消毒飲,出入以情火散風滌痰解毒為治,冀其轉機。附方質諸:高明斧政元參

六一散

  • 1.《感症寶筏》:「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者,宜桑杏、連翹、石膏、淡竹葉、橘紅、栝蔞仁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痰熱上蒸)加射干、牛蒡(滌痰開肺),小水不利(肺熱不能通水道)加六一散(清暑利水),頭脹(暑風上擾)加鮮荷葉(清暑化風)。

六君子湯

  • 1.《增訂通俗傷寒論》:「林藥樵驗方),煎香砂二陳湯送下,疏中蠲痰以除根;終用六君子湯去炙草,加制香附竹瀝薑汁,補中滌痰以善後。

二陳湯

  • 1.《張氏醫通》:「滌痰湯,治類中風。痰迷心竅。
  • 2.《醫學傳燈》:「癲癇之病。人皆責之肝風。每用天麻膽星等藥。不知食積生痰。抑遏少陽之氣。以致手足攣搐。心神昏冒。但治其食。其病即瘳。予所屢試屢驗者也。清癇二陳湯,存以備參(此方滌痰有餘痰盛者尤捷若久病正虛宜裁酌用之)
  • 3.《醫通祖方》:「_滌痰湯_
  • 4.《怪證奇方》:「冬天傷暑。一婦冬月患洒洒惡寒,翕翕發熱,惡食,乾嘔,大便欲去不去。諸醫皆以虛弱,用滌痰二陳湯不效後請予治。脈虛無力,予曰:類乎傷暑。眾以為不然。予究之。婦曰:「昨因天寒,令取綿套蓋之,因得此證。」予曰:「誠哉,傷暑也。汝之綿套,曬之盛暑,熱收箱中,必有暑氣。
  • 5.《家用良方》:「醫皆認虛弱,用滌痰二陳湯不效,反甚。後延余往診,輕按其脈,細弱似虛,及重按實取,脈伏而緊,確乎傷暑,且屬

大陷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病因由於心火熾盛,故用黃連以寧熄心火,兼以解火熱之團結,又佐以半夏開痰兼能降氣,栝蔞滌痰兼以清熱,其藥力雖遠遜於大陷胸湯,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勝任有餘也。然用此方者,須將栝蔞細切,連其仁皆切碎,方能將藥力煎出。

瓜蒂散

  • 1.《大方脈》:「痰飲喘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重者聲如拽鋸,先宜瓜蒂散吐之(見湧吐門),次服滾痰丸、滌痰湯之類;輕者用二陳湯加葶藶子(炒研)、蘇子(俱見除痰門)。余詳四卷喘吼門。

苦酒湯

  • 1.《皇漢醫學》:「《醫宗金鑒》曰:「半夏,滌痰;蛋清,斂瘡;苦酒,消腫,則咽清聲出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金匱方歌括》:「男元犀按。水滯於心下則為痞。水凌於心則眩悸。水阻胸膈則陰陽升降之機不利為嘔吐。方用半夏降逆。生薑利氣。茯苓導水。合之為滌痰定嘔之良方。

滌痰湯

  • 1.《証治準繩‧類方》:「_滌痰湯_,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 2.《張氏醫通》:「滌痰湯,治類中風。痰迷心竅。
  • 3.《古今醫統大全》:「_滌痰湯_,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口不能言。
  • 4.《古今名醫彙粹》:「心脾受風,故舌強不語。風寒客於會厭,故卒然無音。若因痰迷心竅,當清心火。若因濕痰,當清脾熱。若因風熱,當清肝火。若因風痰,當導痰涎。若因虛火,當壯水之主。若因虛寒厥逆,當益火之源。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加味轉舌膏、八味丸隨證選用。
  • 5.《證治彙補》:「卒倒不語為風癔。即中臟症也。(匯補)咽中噫噫。舌強難言。俗稱急中風。乃其候耳。發汗。身軟者生。汗不出。身硬唇乾者死。視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赤一黑。吐沫者死。(醫貫)以滌痰湯、八味順氣散主之。大汗出。六君子湯加黃耆主之。
▼ 展開更多

瀉青丸

  • 1.《證治心傳》:「惟記中急下存陰,僅言其法,未載方藥者,欲後人三反之意。余恐淺學未能深造精微,仍然茫無定識,或蹈清散、重鎮之法,依然無濟蒼生,今擬二法:法用瀉青丸清肝泄熱,用錢氏赤散以攻邪滌痰。考赤散之功用,能消滯滌痰,最有益於小兒。近見京中雅觀齋所售之萬應保赤散,即此方也。

小續命湯

  • 1.《丁甘仁醫案》:「急擬仲景小續命湯加減,助陽祛風,開其痹塞,運中滌痰,而通絡道,冀望應手,始有轉機。

至寶丹

  • 1.《類證治裁》:「服侄,少陰伏邪,夏至後發協熱下利,口乾脈數,舌絳目紅,譫煩躁擾。服蔗梨西瓜等汁,轉益狂躁,神昏不寐,症由心營受爍,勢必液涸成痙。先用鮮菖蒲根湯下至寶丹開竅滌痰,二服神識略清,但指臂動掣,脛膝不溫,痙厥已露,宵分齒噤口喎。搖頭直視。此火風入筋劫爍血液,熱深厥深之象。

天王補心丹

  • 1.《癲狂條辯》:「_二石滾痰丸_,滌痰湯,越鞠丸,羚羊角,散犀角,地黃湯,天王補心丹,俱見前。

導痰湯

  • 1.《續名醫類案》:「王惟一數年前雖有血症,而年壯力強,四月間,忽患咳嗽,服發散藥後,痰中見血數口。繼服滋陰藥過多,遂聲颯而啞,時覺胸中氣塞,遷延月餘。診之脈雖沉澀,按之有力,舉之應指,且體肥色潤,絕非陰虛之候。蓋此之聲啞,是金實不鳴,非金破不鳴之比,因與導痰湯加人中黃、澤瀉,專一滌痰為務。
  • 2.《類證治裁》:「〔滌痰〕,導痰湯,見一卷中風。

當歸龍薈丸

  • 1.《回春錄》:「迨季冬,因猝驚發狂,笑罵不避親疏。孟英察脈,弦滑而數。與:犀(角),羚(羊角),元參,丹皮,丹參,梔子,菖蒲,竹葉,鱉甲,竹瀝,吞(服)當歸龍薈丸,熄風陽以滌痰熱,果數劑而安。
  • 2.《王氏醫案續編》:「王雪山令媳患心悸眩暈,廣服補劑,初若甚效,繼乃日劇,時時出汗,肢冷息微,氣逆欲脫,灌以參湯,稍有把握,延逾半載,大費不貲。莊芝階舍人令延孟英診視。脈沉弦且滑,舌絳而有黃膩之苔,口苦溲熱,汛事仍行。病屬痰熱轇轕,誤補則氣機壅塞。與大劑清熱滌痰藥,吞當歸龍薈丸,服之漸以向安。

蘇合香丸

  • 1.《明醫雜著》:「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控涎丹

  • 1.《明醫雜著》:「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 2.《景岳全書》:「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
  • 3.《校訂願體醫話良方》:「俞按:此證俗呼流注串毒,而不知因痰濕入絡所致,外科皆不善治者此也。毛達可先生極推控涎丹之功,亦取其有走絡滌痰之甘遂等藥也。與史君此法若合符節,而煎劑尤易見效矣。
  • 4.《願體醫話》:「俞按:此證俗呼流注串毒,而不知因痰濕入絡所致,外科皆不善治者,此也。毛達可先生極推控涎丹之功,亦取其有走絡滌痰之甘遂等藥也。與史君此法,若合符節,而煎劑尤易見效矣。

滾痰丸

  • 1.《明醫雜著》:「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 2.《景岳全書》:「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
  • 3.《大方脈》:「痰飲喘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重者聲如拽鋸,先宜瓜蒂散吐之(見湧吐門),次服滾痰丸、滌痰湯之類;輕者用二陳湯加葶藶子(炒研)、蘇子(俱見除痰門)。余詳四卷喘吼門。
  • 4.《傷寒瘟疫條辨》:「如見白虎證則投白虎,見承氣證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用滌痰湯、滾痰丸,但治本證呃自止,其餘可以類推矣。
  • 5.《癲狂條辯》:「邪傳於脾,氣不能舒則署,以柴陳湯主之,或二石滾痰丸、滌痰湯、越鞠丸亦可。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