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翻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翻胃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胃部翻轉,導致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一系列不適症狀。翻胃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臨床上,翻胃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胃部疼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

翻胃的中醫治療,以調理脾胃為主。常用的方法有:

  • 健脾益胃: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
  • 清熱化痰:可用竹茹枇杷葉湯、桑菊飲等。
  • 和胃降逆:可用半夏厚朴湯、蘇子降逆飲等。

翻胃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不暴飲暴食,飯後不要立即躺下。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翻胃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安中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遠年日近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於內,停積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噁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又治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注重痛,並能治之。
  • 2.《雜病廣要》:「安中散,治遠年日近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於內,停積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噁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又治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疰重痛,並能治之。

參苓白朮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脾虛翻胃,脾虛翻胃,不納食及湯藥不下者,可與膈氣散、人參木香散、參苓白朮散、五膈寬中散。噫氣吞酸,脾痛者,可與如意丸、思食丸之類。

平胃散

  • 1.《祖劑》:「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肉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翻胃等症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參苓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諸痞膈氣,翻胃悉宜服之。

五苓散

  • 1.《傷寒纘論》:「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隨意取用二三味。成方總不出是湯也。祖劑云。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並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嘔伺翻胃也。

半夏瀉心湯


逍遙散

  • 1.《馮氏錦囊秘錄》:「治翻胃,用韭菜汁二兩,牛乳一盞,生薑汁半兩,和勻溫服。

大半夏湯

  • 1.《醫便》:「嘔吐翻胃,皆屬胃虛,氣逆膈上,有痰,亦有寒有熱,宜大半夏湯隨寒熱加減主。(九十六)

二陳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清熱二陳湯_,〔翻胃〕半夏,陳皮,赤苓,甘草,人參,白朮,砂仁,竹茹,山梔,麥冬(各一錢),姜(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

十棗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支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不可輕用)。
  • 2.《成方切用》:「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肢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尤不可輕用。

白朮散


槐花散

  • 1.《普濟本事方》:「上四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喜與李使君曾病嘔,每食訖輒吐,如此兩月,服翻胃藥愈甚,或謂有痰飲,投半夏旋覆之類,亦皆不驗,幕下藥判官授此方,服之即瘥。又有一老青衣久病嘔,與服之又瘥。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涎,此藥能化胃膈熱涎,特有殊效。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上八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治脾胃虛冷,嘔逆醋心,冷癖翻胃,中酒後不得食,面色萎黃,人參湯方

養胃湯

  • 1.《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翻胃嘔吐。
  • 2.《馮氏錦囊秘錄》:「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 3.《濟陽綱目》:「_養胃湯_,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順氣和中湯

  • 1.《方劑辭典》:「順氣和中湯,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回春)

香砂養胃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因敗血攻於脾胃之間,胃氣逆則然也。日久不愈,必成翻胃之症,宜服香砂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