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噯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噯氣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打嗝。噯氣在中醫的病因病機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谷不化,氣機上逆,而出現噯氣。
  •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現噯氣。
  • 勞倦過度,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谷不化,氣機上逆,而出現噯氣。
  • 外感風寒,寒邪客於脾胃,阻遏氣機,而出現噯氣。

噯氣在中醫的臨床表現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噯氣頻作,多在飯後或情緒激動時出現。
  • 噯氣時,常伴有胃脘脹滿、泛酸、噁心、嘔吐等症狀。
  •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

噯氣在中醫的治療上,主要以健脾和胃、理氣降逆為主。常用方藥有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四君子湯等。

噯氣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出現噯氣的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芳翁醫談》曰:「一婦人妊娠數月,適當夏暑,下利,嘔噦,終而噓唏,噯氣不已。諸醫踟躕,家人狼狽,無法救治。尋發暈如眠,乃以熨斗盛炭火,用釅醋注火上,以薰患婦之鼻,別作大柴胡湯…使服之,暈乍止,熟眠而安。」
  • 2.《幼幼集成》:「又有先傷風寒,後傷飲食,或先停飲食,後感風寒,名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留連不解,大柴胡湯下之。體素弱者,猩猩散。
  • 3.《幼幼集成》:「_大柴胡湯_,治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延綿不解。
  • 4.《慈幼新書》:「其症狀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留連不解,須大柴胡湯下之。體弱者,惺惺散調之。小兒八歲後,氣血充盈,經脈完固,傷寒傳變次第,與大人同,故自表達里,先皮毛,次肌肉,又次筋骨腸胃,絲毫不爽。其始也,先從太陽寒水一經,有惡風惡寒,頭痛脊痛等症,寒鬱皮毛。
  • 5.《明醫指掌》:「當先發表,後利驚。挾食者,或先傷於風寒,後復停滯飲食;或先停滯飲食,而後傷於風寒。以致發熱氣粗,噯氣,壯熱頭疼,腹脹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與消導,不解者,大柴胡湯下之。其六經傳變證治,當遵仲景法,自有專方,不復贅論,挾驚、挾食者,各從本證治之。

平胃散

  • 1.《醫方集宜》:「一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悶,噁心噯氣,宜用 平胃散。

理中湯

  • 1.《女科折衷纂要》:「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理中湯、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尤(齊門,四十三歲),胸中屬身半以上,是陽氣流行之所。據說偶然阻塞,噯氣可爽,醫藥全以萸地滋膩血藥,況中年勞形,亦主傷氣(病屬氣傷,不用辛溫通補,而以松潤調達,治法迥出恆流,中含妙義。)

白虎湯

  • 1.《冷廬醫話》:「文參軍之子患暑症,初微惡寒,後壯熱汗出,噯氣腹痞,口乾渴,面腫頭痛,大小便少,醫用葛根、桔梗、製半夏、薄荷、佩蘭、赤苓、通草、杏仁、蘆根等藥,漸覺氣急神昏,錄園診之,謂脈大舌黃,是白虎湯症也,投一劑,諸症皆減,改用鮮石斛、黃連、生甘草、金銀花、栝蔞實等味而痊。

炙甘草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脘積如覆杯。食下䐜脹噯氣。邪在脾絡耳。恐延中滿。

旋覆代赭湯

  • 1.《證治針經》:「)若夫噯氣不除,本有旋覆代赭湯。開肺散滿又誰宜,杏仁桔梗鬱金陳皮、厚朴益智也。(《指南醫案》。)
  • 2.《傷寒括要》:「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此湯主之。噫氣。俗名噯氣。飽食息也。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花之咸。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石之重。以鎮虛逆。生薑半夏。辛以散虛痞。人參大棗。甘以補胃弱。痞而下利。生薑瀉心湯。痞而不下利。旋覆代赭湯。

附子理中湯

  • 1.《校註婦人良方》:「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附子理中湯與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

越鞠丸

  • 1.《醫學傳心錄》:「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皆可。胃寒噯氣,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木香。婦人噯氣,連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則緊悶,用越鞠丸效。
  • 2.《一見能醫》:「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任用。有胃寒噯氣,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木香。有婦人噯氣,連噯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即緊,用越鞠丸,效。

橘皮竹茹湯

  • 1.《大方脈》:「_橘皮竹茹湯_,治虛羸呃逆,及吐利後噦噫噯氣。

藿香正氣散

  • 1.《原幼心法》:「夾食者,或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餿,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者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不解者,加軟苗柴胡、芩連之類。
  • 2.《幼科折衷》:「夾食者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氣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醙,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則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之類。如不愈以大柴胡湯下之。

六君子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五歲,久不愈,發熱體瘦,面白噯氣,恪服消食清熱藥等,余謂心火虛而脾氣弱也,先用八味丸為主,佐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尋愈。畢姻後,臀間患疽,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手足時冷,脈浮大,按之微細,兩尺為甚,先用八味丸料四劑,又用十全大補湯,患處色正而消。
  • 2.《孫文垣醫案》:「改用二陳湯加香附、大腹皮、桑白皮、姜連、枳殼、山梔子各八分,益元散二錢,薏苡仁三錢,吳茱萸三分,服下,四肢消半,面氣全消。覺腰痛,噯氣,胸膈嘈辣,用六君子湯加薏苡仁、姜連、厚朴、知母、澤瀉、鬱金、砂仁、枳實,調養半月,四肢悉平,嘈雜尋愈。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五歲,久不愈,發熱體瘦,面白噯氣,恪服消食清熱藥等,余謂心火虛而脾氣弱也,先用八味丸為主,佐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尋愈。畢姻後,臀間患疽,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手足時冷,脈浮大,按之微細,兩尺為甚,先用八味丸料四劑,又用十全大補湯,患處色正而消。

二陳湯

  • 1.《醫學傳心錄》:「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皆可。胃寒噯氣,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木香。婦人噯氣,連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則緊悶,用越鞠丸效。
  • 2.《醫學原理》:「凡嘔吐、噯氣、噁心、吞酸等症,悉以二陳湯加梔子、蒼朮、川芎、香附、生薑、砂仁、姜炒黃連、山楂、神麯、木香之類選而用之。
  • 3.《孫氏醫案》:「改用二陳湯,加香附、大腹皮、桑白皮、姜連、枳殼、山梔子各八分,益元散二錢,薏苡仁三錢,吳茱萸三分,服下,四肢消半,面氣全消,覺腰痛噯氣胸膈嘈辣。用六君子湯,加薏苡仁、姜連、厚朴、知母、澤瀉、鬱金、砂仁、枳實,調養半月,四肢悉平,嘈雜尋愈。(六十六)
  • 4.《儒醫心鏡》:「嘈雜噯氣一般看,胸中積火與停痰,石膏香附並星夏,二陳加上減何難。
  • 5.《一見能醫》:「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任用。有胃寒噯氣,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木香。有婦人噯氣,連噯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即緊,用越鞠丸,效。
▼ 展開更多

白虎加人參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目睛已不上竄而猶用萸肉者,誠以此證先有噯氣之病,是其氣難於上達也。凡氣之難於上達者,須防其大便通後,氣或下脫,故用萸肉以預防之。至於雞子黃,化學家謂其含有副腎髓質,即善滋真陰,生用之又善潤大便是以加之。

烏藥順氣散

  • 1.《素圃醫案》:「繼用烏藥順氣散,加木香、沉香,微煎數沸,緩緩灌下,即噯氣一聲而蘇。

敗毒散

  • 1.《原幼心法》:「夾食者,或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中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餿,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者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球子、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不解者,加軟苗柴胡、芩連之類。
  • 2.《幼科折衷》:「夾食者先傷於寒,後傷於食,或先傷於食,後傷於寒,以致發熱氣粗,口氣噯氣,肚熱腹脹,上熱下冷或大便酸醙,並宜解散,次與消導,甚則推蕩之,先用敗毒散,後用藿香正氣散加神麯、麥芽、棠毬子、砂仁、香附之類。如不愈以大柴胡湯下之。

四君子湯

  • 1.《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產傷氣血者,用八珍湯。飲食傷胃者,用四君子湯。停食傷脾者,用六君子湯。勞傷元氣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噯氣覺有藥味者,此藥復傷胃也,但用四君子湯,徐徐少飲,以調脾胃。若胃氣一健,血氣自生,諸症自愈矣。
  • 2.《孕育玄機》:「前症若產傷氣血者,八珍湯;勞傷元氣者,補中益氣湯;飲食傷胃者,四君子湯;停食傷脾者,六君子湯。若噯氣覺有藥味者,此藥復傷胃也,但用四君子湯徐徐少飲,以調整脾胃,使胃氣一健,氣血自生,諸症自愈矣。

四神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一歲,滯頤兼噯氣下氣,時常停食,服消導清熱之劑,大便不實,小腹重墜,此脾氣下陷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飲食漸進,大便漸實,又用四神丸而愈。

保和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三歲,面赤驚悸發熱,形體羸瘦,不時面白,噯氣下氣,時常停食,服保和丸及清熱等藥。余曰:面赤驚悸,心神怯也;面白噯氣,心火虛也;大便下氣,脾氣虛也。此皆稟心火虛,不能生脾土之危症,前藥在所當禁者。

香砂平胃散

  • 1.《儒醫心鏡》:「六郁者,鬱結而不散也。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若有鬱結,諸病生焉。氣鬱者,腹脅脹滿,刺痛不舒,脈沉者,用木香順氣散加減。血鬱者,能食便紅,或暴吐紫血,痛不移處,脈澀數者,用當歸活血湯加減。食鬱,噯氣作酸,胸腹飽悶作痛,惡食,不思飲食,右關脈緊盛者,用香砂平胃散加減。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人中:黃主傷乳胃逆,青主下利,乳食不化,噯氣酸腐,此脾虛停滯,先用大安丸消食,後用異功散健脾。黑主蛔蟲咬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