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瘛瘲」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瘛瘲

瘛瘲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手足抽搐,不能自制」,多發於兒童。瘛瘲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先天稟賦不足,二是後天感受風寒濕邪。

瘛瘲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手足抽搐:患者的手足會不自主地抽動,程度輕重不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手足不能自制的情況。
  •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會出現僵硬、緊張的情況,活動受限。
  • 面部表情呆滯:患者的面部表情會呆滯、木然,不自然。
  • 舌質淡白:患者的舌質會呈現淡白色,舌苔薄白。
  • 脈象弦細:患者的脈象會細而弦,或沉細無力。

瘛瘲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針灸:針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對於治療瘛瘲有一定的效果。
  • 中藥:中藥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治療瘛瘲有一定的效果。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治療瘛瘲有一定的效果。

瘛瘲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瘛瘲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但只要積極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瘛瘲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溫病條辨》:「六、陽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則通體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沉伏,或並脈亦厥,胸腹滿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大承氣湯主之。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_如聖散_,治剛柔二痓,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此法。

四物湯

  • 1.《醫通祖方》:「治風虛昏憒,自汗,手足瘛瘲。
  • 2.《張氏醫通》:「續命煮散,治風虛昏憒自汗。手足瘛瘲。

當歸建中湯

  • 1.《秘珍濟陰》:「若神昏氣少,汗出膚冷,眩暈卒倒,手足瘛瘲,此肝虛生風,風由內生,宜服當歸建中湯。

風引湯

  • 1.《中國兒科醫鑑》:「風引湯,瘛瘲日日數十次之發作。平常之藥不能療治。故須治之以奇藥逸品也。
  • 2.《醫學綱目》:「〔仲〕風引湯,治癇疾瘛瘲。(方見後。)
  • 3.《醫學實在易》:「_風引湯_,治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風瘛瘲,並治癲、狂、癇。
  • 4.《證類本草》:「張仲景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薑、大黃、龍齒、牡蠣、甘草、滑石等分,混合㕮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 5.《本草衍義》:「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張仲景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薑、大黃、龍齒、牡蠣、甘草、滑石等分,混合㕮(五汝切)咀(子與切。)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 展開更多

防風通聖散

  • 1.《大方脈》:「_防風通聖散_,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 2.《簡明醫彀》:「_防風通聖散_,諸風潮搐,手足瘛瘲,邪熱暴甚,肌肉蠕動,遍身癍疹疙瘩,頭痛目赤,一切屬風、屬火證神效。小兒急驚、痧喑。
  • 3.《古今醫統大全》:「《宣明》,防風通聖散,治諸風潮搐,手足瘛瘲,小兒急驚風,大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證。
  • 4.《景岳全書》:「(河間),防風通聖散,治諸風潮搐,手足瘛瘲,小兒急驚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熱疥痢等疾。
  • 5.《校注醫醇賸義》:「_防風通聖散_,治諸風驚搐,手足瘛瘲,小兒急驚風,大便急,邪熱暴盛,肌肉蠕動,一切風症。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大方脈》:「_涼膈散_,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狂,並治斑疹,小兒驚急,痘疹黑陷。
  • 2.《六氣感證要義》:「_涼膈散_,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 3.《蘭臺軌範》:「_涼膈散_(《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 4.《退思集類方歌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急驚,痘瘡黑陷。
  • 5.《成方切用》:「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閉。胃熱發斑,瘡疹黑陷,諸風瘛瘲,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 展開更多

黃土湯

  • 1.《續醫說》:「昔錢乙在宋神宗時,治皇子儀國公病瘛瘲,國醫莫能治,乙進黃土湯,遂愈。神宗問曰:「黃土湯何以愈斯疾?」乙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且諸醫所治垂愈已,小臣適當其愈耳。」神宗悅其對,嘗賚甚厚。余近見丹溪先生誨子十說,其一云:「同道中切宜謙和,不可傲慢於人。

獨參湯

  • 1.《續名醫類案》:「潘印川子室,年二十五,因難產傷力,繼以生女拂意,後又女死悲慼,即時暈厥。洎醒,神思眯眜,手足瘛瘲,目上視。孫至,因瘛瘲,不能診脈,細詢之,自產後,惡露絕無,時有女醫在傍,與人參大嚼,及獨參湯,並粥雜進。蓋參與粥,皆壅塞膈上,故神昏瘛瘲不已也。

消風散

  • 1.《馮氏錦囊秘錄》:「更有痘瘡方愈,榮衛正虛,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而乃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病為中風,遍身青紫,口漱涎潮,手足瘛瘲,身反強直者,治宜以消風散二三服,或有癮疹而愈。

人參湯

  • 1.《喻選古方試驗》:「慢驚瘛瘲,能定魂安魄,益氣,血竭五錢,乳香二錢半,同搗成劑,火炙溶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夏月用人參湯。(《御藥院方》)

白虎加人參湯

  • 1.《增訂通俗傷寒論》:「凡伏氣溫熱,至春感溫氣而發,至夏感暑氣而發,一發即渴不惡寒,反潮熱惡熱,心煩譫語,咽乾舌燥,皮膚隱隱見斑,甚則手足瘛瘲,狀如驚癇,仲景所謂「熱結在裡,表裡俱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

小續命湯

  • 1.《古今名醫匯粹》:「一、小續命湯:若外中風邪,腰背反張,筋脈瘛瘲者,宜暫用之。若產後失血過多,陽火熾盛,虛熱生風者,宜用八珍湯加鉤藤、丹皮;如不應,當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丹皮、鉤藤。若陽氣脫陷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如不應,加附子。氣血敗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急加附子,亦有生者。
  • 2.《玉機微義》:「小續命湯(一名寬筋湯)治小兒吐瀉之後因虛生風瘛瘲神昏涎盛不利
  • 3.《傷寒括要》:「汗下後。日久瘛瘲。(此虛極生風小續命湯加減)不因汗下瘛瘲。(羌防芩連天麻四物之類)汗出露風。汗不流通。手足搐搦。(牛蒡根散)風溫。被火劫。發微黃色。瘛瘲(葳蕤湯)
  • 4.《古今名醫彙粹》:「一、小續命湯:若外中風邪,腰背反張,筋脈瘛瘲者,宜暫用之。若產後失血過多,陽火熾盛,虛熱生風者,宜用八珍湯加鉤藤、丹皮;如不應,當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丹皮、鉤藤。若陽氣脫陷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如不應,加附子。氣血敗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急加附子,亦有生者。
  • 5.《赤水玄珠》:「一、小續命湯,若外中風邪,腰背反張,筋脈瘛瘲者,宜暫用之。若產後失血過多,陽火熾盛,虛熱生風者,宜八珍湯加鉤藤、丹皮。如不應,當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丹皮、鉤藤。若陽氣脫陷者,宜補中益氣湯。如不應,急加附子。氣虛血敗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急加附子,亦有生者。

牛黃清心丸

  • 1.《保嬰撮要》:「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瘛瘲,語言蹇澀,健忘恍惚,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塞喘嗽,精神昏憒等症。或小兒風熱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或大人傷寒,汗下之後,煩躁發熱不解,並宜服之。

胃風湯

  • 1.《成方切用》:「(易老),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瘛瘲,肉瞤面腫,名曰胃風。
  • 2.《馮氏錦囊秘錄》:「治風冷客於腸胃,饗泄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瘛瘲肉瞤,名曰胃風。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額間:赤色主心經有熱,煩躁驚悸,若飲水或叫哭,屬本經實熱,用瀉心散以清心火;微赤困臥驚悸,熱渴飲湯,屬虛熱,用秘旨安神丸以生心血;青黑主驚風,腹痛或瘛瘲啼叫,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柴胡、鉤藤鉤補脾肝;青黑主心腹作痛,此寒水乘心,用益黃散;微黃主驚疳,用安神丸。

大定風珠

  • 1.《溫病條辨》:「十六、熱邪久羈,吸爍眞隂,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 2.《時病論》:「_大定風珠方_,:治溫熱爍陰,或誤表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

控涎丹

  • 1.《證治針經》:「癇病猝然昏僕,瘛瘲作聲,實用控涎丹龍薈丸,(又五癇丸,)虛宜河車丸養營湯。是以痰火肝風,辛苦開泄,(以下統論癲狂癇三症治法。)神虛火熾,清補兼商。肝膽厥陽化風,折以極苦之藥;(龍薈丸。)勞神太過,鎮以至靜之方。(人參、廉珠、茯神、棗仁、龍骨、萸肉、五味、炙草、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