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久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久瀉是中醫學的一個病證,是指大便長期不止,或數日不止,或數月不止,或數年不止。久瀉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主要包括脾虛、腎虛、肝鬱、濕熱等。

脾虛

脾虛是久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被吸收和轉化,從而導致大便不止。脾虛久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稀溏、色淡、量多,食欲不振、腹脹、乏力等。

腎虛

腎虛也是久瀉的常見原因。腎主水,腎虛則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內停,從而導致大便不止。腎虛久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稀溏、色白、量多,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

肝鬱

肝鬱是久瀉的另一個常見原因。肝主疏泄,肝鬱則疏泄不暢,氣機郁滯,從而導致大便不止。肝鬱久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稀溏、色黃、量多,胸脅脹痛、口苦、咽干等。

濕熱

濕熱是久瀉的另一個常見原因。濕熱蘊結腸胃,阻礙水谷運化,從而導致大便不止。濕熱久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稀溏、色黃、量多,腹痛、腹脹、口渴、舌苔黃膩等。

久瀉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脾虛久瀉宜健脾益氣,可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腎虛久瀉宜補腎固精,可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肝鬱久瀉宜疏肝理氣,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濕熱久瀉宜清熱利濕,可用茵陳蒿湯、三黃瀉心湯等。

久瀉的預防主要包括飲食調養、起居調養、情志調養等。飲食調養宜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起居調養宜勞逸結合,不宜過度勞累,也不要久坐不動。情志調養宜保持心情舒暢,不宜生氣、焦慮、抑鬱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參苓白朮散

  • 1.《奇方類編》:「專治久瀉,脾胃大虛,或病後虛弱,用此一料,可復元氣。人參二兩,白朮五兩(蒸),蓮肉四兩(去心),白桔梗一兩,山藥(炒)四兩,薏苡仁(炒)四兩,芡實四兩,白茯苓四兩,炙甘草二兩,砂仁二兩(炒),白扁豆四兩(炒)
  • 2.《兒科要略》:「(十六)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胸中痞滿,噫嘔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實及久瀉,癰疽潰後不思食者。
  • 3.《景岳全書》:「(《和劑》),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後,調助脾胃。
  • 4.《校注醫醇賸義》:「_參苓白朮散_,治久瀉及痢後調理者尤宜。
  • 5.《証治準繩‧類方》:「_參苓白朮散_(《和劑》),治久瀉及大病後、痢後調理,消渴者尤宜。
▼ 展開更多

烏梅丸

  • 1.《醫學摘粹》:「如脾陽已敗,腸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如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屬脾腎虛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瀉寒熱並作者,以烏梅丸主之。

理中湯

  • 1.《症因脈治》:「【七情內傷痢之治】宜先用楂術膏,兼補兼消,助脾化積,次用參苓白朮散,補脾固本。久瀉不止,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久瀉虛寒,用理中湯、歸脾湯治之。滑泄不禁,加固澀,切不同外感痢,誤用寒涼克削。又不可補澀太早,因此症虛中有滯,補澀太早,反助病氣矣。

歸脾湯

  • 1.《症因脈治》:「【七情內傷痢之治】宜先用楂術膏,兼補兼消,助脾化積,次用參苓白朮散,補脾固本。久瀉不止,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久瀉虛寒,用理中湯、歸脾湯治之。滑泄不禁,加固澀,切不同外感痢,誤用寒涼克削。又不可補澀太早,因此症虛中有滯,補澀太早,反助病氣矣。

附子理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二十七歲),此腎損久瀉亡陰,當暑熱氣自上吸入,氣傷熱熾,音啞痰多,水涸金痿,非小恙也。絕欲固下,勿擾煩以寧心,精氣再蘇,望其痊可(蓋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水涸而金必痿也。凡癆病腎精內奪,每聲啞而死,亦此議也。)
  • 2.《先哲醫話》:「泄瀉無異證者,宜胃苓湯、補中湯類,又有養胃湯、藿香正氣散、真武湯所宜。若食即更衣者,屬脾虛也。輕者,宜補中湯。重者宜補中益氣湯。久瀉者,可理中焦,宜附子理中湯加赤石脂,或阿芙蓉丸。泄瀉證多因不能泌別水穀,故宜分利水與糟粕。論云:下利不止,當利其小便是也。
  • 3.《醫學入門》:「或暴下,或久瀉,或吐瀉俱發,宜古半附湯、附子理中湯、沉香蓽澄茄丸。遺精,金鎖正元丹、究源心腎丸、硫苓丸。崩帶,見婦人門。

痛瀉要方

  • 1.《成方切用》:「白朮(土炒三兩),白芍(酒炒二兩),陳皮(炒兩半),防風(一兩),或煎或丸,久瀉加升麻。
  • 2.《醫方集解》:「白朮(土炒。三兩),白芍(炒。二兩),陳皮(炒。兩半),防風(一兩。)或煎、或丸。久瀉,加升麻。
  • 3.《湯頭歌訣》:「(劉草窗)陳皮芍,防風白朮煎丸酌。〔白朮(土炒)三兩,白芍(酒炒)四兩,陳皮(炒)半兩,防風一兩,或煎或丸,久瀉加升麻。〕補土瀉木理肝脾,(陳皮理氣補脾,防、芍瀉木益土)。若作食傷醫便錯。(吳鶴皋曰: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減,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六君子湯

  • 1.《傅青主女科歌括》:「一產後久瀉: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個(製),薑汁五分;
  • 2.《絳雪丹書》:「一、產後久瀉,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枚,炮姜五分;如完穀不化去炮姜。
  • 3.《胎產指南》:「一、產後久瀉,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制肉果一個,乾薑五分。

補中益氣湯

  • 1.《症因脈治》:「【七情內傷痢之治】宜先用楂術膏,兼補兼消,助脾化積,次用參苓白朮散,補脾固本。久瀉不止,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久瀉虛寒,用理中湯、歸脾湯治之。滑泄不禁,加固澀,切不同外感痢,誤用寒涼克削。又不可補澀太早,因此症虛中有滯,補澀太早,反助病氣矣。
  • 2.《醫學從眾錄》:「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宜利水,次補脾;久瀉大瀉,宜補腎,以胃關煎、八味丸之類為主,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陷之氣。蓋以腎為胃關,二便開合,皆腎所主也。
  • 3.《古今醫統大全》:「(東垣)_補中益氣湯_,治久久瀉痢,及產後氣虛下脫而肛出者。(方見內傷門。)
  • 4.《一見能醫》:「又泄瀉久不止者,多由泛用消食、利水劑,損其陰,真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須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補其本元。
  • 5.《赤水玄珠》:「若兼咽酸,或嘔吐,用前藥送越鞠丸。若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加柴胡、炮姜。若寒水反來侮土,用錢氏益黃散。若久瀉或元氣下陷,兼補中益氣湯,以升發陽氣。若瀉痢色黃,乃脾土真色,宜加木香、肉豆蔻。若屬脾土虛寒,六君加木香、薑、桂。若脾腎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及四神丸。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四君子湯

  • 1.《醫學研悅》:「慢驚者,小兒胎稟瘦弱,或兼久吐久瀉,久瘧久痢,或誤服吐下之藥,神氣虛耗,漸成搐搦,故慢驚,為虛為寒,當溫當補,如元神虛弱,又逢恐怖,其症發過即如常,多啼多哭,臨臥不安,先宜青州白丸子,加礞石以去其痰,次用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不可妄投利痰之劑。
  • 2.《古今醫統大全》:「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胃風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胃風湯_,治前證,及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久瀉下後如豆汁,或下瘀血如魚腦,日夜無度,久不得愈者,三服必愈如神。(方見胃風門。)

四神丸

  • 1.《成方切用》:「破故紙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肉蔻辛溫,能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鹹能補腎,酸能澀精。吳茱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陰厥陰氣分而補火。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可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泄瀉自止矣。
  • 2.《景岳全書》:「又立齋曰:凡久瀉脾胃虛弱,或作嘔,或飲食少思,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香。或腹痛屬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大抵此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主持,遂成久瀉,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水淋瀝,多致不起。
  • 3.《折肱漫錄》:「立齋云:「凡久瀉脾虛飲食難化之症,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主持,遂成久泄,若非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便淋瀝,多致不起。」
  • 4.《周慎齋遺書》:「如自汗乃陽虛,宜加附子。胸中火爍痛如刀割,用四聖丸,痛愈則止。久瀉傷腎,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脹,和中散合補中益氣湯。脈見平和而病不愈,藥力未至也,不可更換;倘脈見細數、緊數,皆邪脈變異,若兼嘔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不思飲食,不可看作胃絕,是胃有虛火,當滋生元陰之氣。

滾痰丸

  • 1.《谷蓀醫話》:「又書云「暴泄非陰,久瀉非陽。」久瀉固屬寒矣。然易思蘭治瑞昌王妃數年不愈,斷為火鬱,而用黃連。《蘇沈良方》治久患脾泄,有生薑黃連一方,《冷廬醫話》載有三十年不愈之瀉,用滾痰丸三服頓愈,然則「久瀉非陽」,又不可盡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