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噤口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噤口痢,又稱噤口痢疾,是一種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腸胃炎。其發病急驟,起病數小時內即可出現腹瀉,每日可達數十次,糞便稀薄,呈水樣或蛋花樣,甚至帶有血絲或膿血。患者常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噤口痢的病因多為飲食不潔,食用生冷、不衛生或變質的食物,或食用過量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腹瀉。此外,精神因素、過度勞累、受涼等也可誘發噤口痢。

噤口痢的中醫證候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其中,腹瀉為本病的主要症狀,可見腹瀉急迫,每日可達數十次,糞便稀薄,呈水樣或蛋花樣,甚至帶有血絲或膿血。腹痛多為陣發性,位於腹部下部,可伴有腸鳴。腹脹常見於腹瀉後,可伴有噯氣、放屁。噁心、嘔吐多見於腹瀉前,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

噤口痢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止瀉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大黃、白芍、甘草等。此外,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配合使用其他中藥,如藿香、佩蘭、陳皮等。

噤口痢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要清淡,不吃生冷、不衛生或變質的食物。
  2. 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手抓食物。
  3.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
  4. 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
  5.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參苓白朮散

  • 1.《仁術便覽》:「人參,茯苓,白朮,白扁豆,山藥,蓮肉,砂仁,桔梗,甘草,薏苡仁噤口痢加石蓮肉,同前藥為末,陳米湯調服。
  • 2.《祖劑》:「即四君子湯加山藥、白扁豆、蓮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治脾胃虛弱、泄瀉,一切病後以此調理脾胃。如治噤口痢,加石菖蒲、枳殼、陳米。
  • 3.《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米飲調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 4.《松崖醫徑》:「參苓白朮散(治噤口痢。一切痢。見內傷類。)

甘草湯

  • 1.《驗方新編》:「參香丸:治紅白痢極效。苦參六錢,木香四錢(不見火),甘草五錢,共為末,飯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錢,紅痢甘草湯下,白痢薑湯下,紅白痢米湯下,噤口痢砂仁、蓮肉湯下,水瀉豬苓、澤瀉湯下。
  • 2.《雜病源流犀燭》:「_香參丸_,〔久痢〕木香(四兩),苦參,酒炒(六兩),甘草一斤熬膏丸,每服三錢。白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噤口痢砂仁、蓮肉湯下,水瀉豬苓、澤瀉湯下。此方必痢久方可用,早服不得。
  • 3.《沈氏尊生書》:「白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噤口痢砂仁、蓮肉湯下,水瀉豬苓、澤瀉湯下。

半夏瀉心湯

  • 1.《先哲醫話》:「噤口痢有宜半夏瀉心湯加檳榔者,有宜真武湯者,不可概治。

白頭翁湯

  • 1.《溫病條辨》:「七十四、噤口痢,熱氣上衝,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者,白頭翁湯主之。

真武湯

  • 1.《先哲醫話》:「噤口痢有宜半夏瀉心湯加檳榔者,有宜真武湯者,不可概治。

柴胡加芒硝湯

  • 1.《先哲醫話》:「痢疾初起,以發表為緊要。若將噤口痢者,早可大下之,宜大柴胡加芒硝湯。禁口藥汁難下者,咽以生蘿蔔汁,則得能下也。冷痢者,多屬瀉心湯,補中加大黃湯證,而附子之所治,亦往往有之。

竹葉石膏湯

  • 1.《先哲醫話》:「噤口痢虛煩,宜竹葉石膏湯。《百一選方》人參、黃連、陳皮、蓮肉四味者亦佳。此證發噦逆者不治。

生化湯

  • 1.《家用良方》:「_噤口痢臍下絞痛:_,生化湯酌加行積藥,或香連丸五分。

左金丸

  • 1.《兒科要略》:「(二)左金丸,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嘔吐,筋疝痞結,一切肝火之證,並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及噤口痢,飲食入口即吐者。
  • 2.《醫方集解》:「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結(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寒濕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本方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得吐矣)。
  • 3.《成方切用》:「治肝膽鬱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酒濕發黃。(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濕熱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復吐矣。)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所謂噤口痢者,水藥不得入口,入則吐出。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噤口者,謂絕食也,此為裡熱至劇之證,真難治之病也。故不已者,則濃煎參連,細細呷之。如吐,再服。但一呷下咽,則十中可望一生。古醫者流,雖不無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三黃湯之類,但難立效。噤口痢脈促者,不日即手足厥冷而死也。此證溫補清涼,俱無效。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膈有熱,而吐逆不受食。與生薑、半夏之諸嘔吐之藥,無寸效者,有特效。又治噤口痢。」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二十一歲,一日更衣,忽腹痛,四肢急縮,不能屈伸。家人聞其悶呼,就觀之,昏絕而四肢厥,即扶之,臥於室內,延醫針灸,徐徐厥回,脈應,腹復進痛,悶呼不忍聞,肛門脫出,即下如腐爛魚腸者,雜以膿血,心中懊憹,飲食不能下咽。醫謂噤口痢,療之數日。

人參敗毒散

  • 1.《醫方集解》:「敗毒散合消風散(見風門),名消風敗毒散:治風毒癮疹,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者。本方加陳廩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則吐,單陳廩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 2.《仁術便覽》:「治熱加黃芩,噤口痢加陳倉米、蓮肉七枚。見傷寒門。
  • 3.《時方歌括》:「人參敗毒草芩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瘟疫傷寒噤口痢。托邪扶正有奇功。(人參茯苓枳殼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煎。○煩熱口乾。加黃芩。)
  • 4.《齊氏醫案》:「本方加陳倉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即吐)。單陳倉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芍藥湯

  • 1.《仁術便覽》:「一方,噤口痢,百發百中。
  • 2.《知醫必辨》:「(附錄王子聖大歸芍湯、張潔古芍藥湯,附論噤口痢)
  • 3.《馮氏錦囊秘錄》:「治噤口痢。

千金葦莖湯

  • 1.《古今醫案按選》:「湯液入胃,已過病所,必不能去有形之物,故不效。其專治此證之藥,必其性專入咽喉,而力能化瘀解結者也。昔金溪一書賈患此,向余乞方,余茫無以應,思韭葉上露水善治噤口痢,或可旁通其意,其人亦自知醫,聞之甚悅,遂煎千金葦莖湯,加入韭露一半,時時小啜之,數日竟愈。

敗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