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嘈雜」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嘈雜

嘈雜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胸中嘈雜不寧,噯氣頻作,或伴有心煩、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

病因

嘈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出現嘈雜等症狀。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可導致脾胃失調,出現嘈雜等症狀。
  • 勞累過度:勞累過度,耗傷氣血,可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出現嘈雜等症狀。
  • 其他因素:如寄生蟲感染、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也可導致嘈雜。

症狀

嘈雜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胸中嘈雜不寧:患者常常感到胸中氣機不暢,有如水沸、翻騰之感,噯氣頻作。
  • 心煩、失眠:患者常常感到心煩意亂,難以入睡。
  • 食欲不振:患者常常食欲不振,吃不下飯。
  • 其他症狀:如腹脹、腹痛、便溏等。

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可以做出嘈雜的診斷。

治療

嘈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飲食調理: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少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 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可以使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等中藥進行治療。
  •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嘈雜的症狀。
  • 其他治療方法:如心理治療、按摩治療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嘈雜的症狀。

預防

嘈雜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飲食有節: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多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情志舒暢: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勞逸結合: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注意衛生: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傳染性疾病。

結語

嘈雜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胸中嘈雜不寧,噯氣頻作,或伴有心煩、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嘈雜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嘈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飲食調理、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嘈雜的預防方法主要有飲食有節、情志舒暢、勞逸結合、注意衛生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吳茱萸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噫醋及醋心,吞酸嘈雜也。」

理中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心下嘈雜,吐水。夫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胃主納,而脾主運。脾氣衰而不運,津液上逆於胃口,以致心氣不寧,故嘈雜吐水,即是明驗。理中湯力能溫暖中宮,脾土健運,水氣下行,嘈雜、吐水自已。
  • 2.《傷寒恆論》:「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

桂枝湯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平日心思鬱塞,胸滿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時時作痛,吐宿水者,或其人多胸脅煩脹,肩項強急,臍旁大肌堅韌,上入胸脅,下連小腹,或痛,或不痛,按之則必攣痛,或兼吞酸嘈雜等證者,俗稱疝積留飲痛,宜長服此方。當隔五日或十日時,用大陷胸湯或十棗湯等以攻之。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證治大要》曰:「加味小陷胸湯,治火動其痰而嘈雜者,本方加枳實、梔子。」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金匱》云:「中焦氣未和,則不能消穀,故使噫也。」《平脈法》云:「噫而吞酸,食不卒下。」又云:「上焦不歸,噫而吞酸。」皆同義也。蓋有宿停而含酸,謂之噫。酸水不出,曰乾噫。噫,即噯而食臭也,故曰乾噫食臭。曰噫氣者,皆無物出之謂也,即消化不良,兼吞酸嘈雜也。
  • 2.《皇漢醫學》:「嘈雜,有水火相持者,治法,三瀉。生薑瀉心之類,無痞者難用。
  • 3.《先哲醫話》:「嘈雜者,水氣挾火也,宜三黃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但心下不痞者無效。(按:心下不痞而嘈雜者,宜旋覆花湯,又吳茱萸一味煎服可也。《古今醫統》云:嘈雜之為證也,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非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得食暫止者是也。可謂說盡嘈證矣。)

小建中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右關沉澀。左脈弦勁。此木火內亢。陽明絡泣。脘痛嘈雜頭旋。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脈弦且出魚際。木火鬱而不泄。陽明無有不受其戕。是以食下稍有不適。則為䐜脹。飢則嘈雜難耐。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疏。胃府宜降。乃其治也。

逍遙散

  • 1.《馮氏錦囊秘錄》:「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饗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俱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 2.《何氏虛勞心傳》:「又謂骨蒸發熱,熱深在內里,禁用一切輕揚之劑,恐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干津液肌肉。正與上言勞在肺腎,不用柴胡之說相合。此方趙氏極稱其用之廣,而效之神。凡寒熱往來如瘧,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黃膽風溫,疝氣飧泄,一切鬱症,皆對症之方,以此加減出入,無不獲效。
  • 3.《成方切用》:「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頭暈盜汗,黃疸,瘟疫,疝氣,飧泄等證,皆對證之方。推而傷寒,傷風,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 4.《不居集》:「—逍遙散,能治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咳嗽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飧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以逍遙散出入加減,無不獲效。如血虛有火而咳嗽者,宜暢郁湯亦妙。若食少食痰多而咳嗽者,用和中理陰湯調之。

三黃瀉心湯

  • 1.《先哲醫話》:「嘈雜者,水氣挾火也,宜三黃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但心下不痞者無效。(按:心下不痞而嘈雜者,宜旋覆花湯,又吳茱萸一味煎服可也。《古今醫統》云:嘈雜之為證也,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非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得食暫止者是也。可謂說盡嘈證矣。)

小柴胡湯

  • 1.《掃葉莊醫案》:「脈數右實左弦,服養陰藥已得效,但未能愈耳。嘈雜恍惚,胸上動氣,苦寒清熱,用小柴胡湯治陽維之會。

參苓白朮散

  • 1.《周慎齋遺書》:「內傷虛損,調理十全湯去川芎、地黃,減歸身;寒加附子,百帖無妨。調理莫過參苓白朮散,如腹痛加木香,便燥加歸身一錢,嘈雜加陳皮、川連,脅痛加酒炒白芍,飽悶加砂仁。

半夏厚朴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直指》)_半夏厚朴湯_,治翻胃吐痰氣逆不下食,胸滿、肋痛、嘈雜。

桂枝茯苓丸

  • 1.《中國內科醫鑑》:「當初衄血之血壓有亢進症狀。兼用瀉心湯、桂枝茯苓丸、在某中途訴吞酸嘈雜。乃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坐骨神經痛甚時。用烏頭湯。稍稍用別種之治療方針。此後六個月間。連服大黃消石湯。病勢漸漸擊退大半。血壓最高者。右百三十至四十米里。左百三十五至四十五米里。此亦有趣之事也。附記之。

平胃散

  • 1.《醫學傳心錄》:「平胃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尋,健脾燥濕用調停,胸前飽悶如傷食,嘈雜吞酸總可行。飲食失節脾胃傷,香(附)砂(仁)枳實木香幫。食積麥芽神麯炒,肉積山查草果良。生冷瓜果如停滯,更入乾薑青皮是。酒傷(黃)連葛(花)烏梅加。嘔吐丁(香)(烏)海藿(香)半(夏)記。

補中益氣湯

  • 1.《續名醫類案》:「來天培治馬振昌室,年約五旬,夏間忽患寒熱頭痛,每未申時起,至寅卯時退,頭暈,胸胃嘈雜。或作暑風治,益甚,不能飲食,無汗,氣急懶言。診之,六脈沉細,兩關微弦。此勞倦傷脾,中氣不足,外感寒邪,內傷生冷,清陽不升,氣虛不能達也。與補中益氣湯加炮薑、半夏,一劑汗出熱短,嘈雜漸已。
  • 2.《絳雪丹書》:「一方治惡露凝結成塊,虛證百出,腹痛身熱,骨蒸時作時止,似瘧,或五心煩熱,食少羸瘦,或月水不調,其塊在兩脅,動作有聲,嘈雜血暈等症,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茯苓、白芍,煎送三消丸,塊消而人不弱最妙。

旋覆花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治胸中嘈雜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 2.《先哲醫話》:「嘈雜者,水氣挾火也,宜三黃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但心下不痞者無效。(按:心下不痞而嘈雜者,宜旋覆花湯,又吳茱萸一味煎服可也。《古今醫統》云:嘈雜之為證也,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非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得食暫止者是也。可謂說盡嘈證矣。)
  • 3.《奇效良方》:「治婦人心胸嘈雜,中脘痰飲冷氣,心下汪洋,口中清水自出,腹脅急脹滿痛,不欲飲食。
  • 4.《普濟本事方》:「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 5.《濟陽綱目》:「_旋覆花湯_,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孫文垣醫案》:「改用二陳湯加香附、大腹皮、桑白皮、姜連、枳殼、山梔子各八分,益元散二錢,薏苡仁三錢,吳茱萸三分,服下,四肢消半,面氣全消。覺腰痛,噯氣,胸膈嘈辣,用六君子湯加薏苡仁、姜連、厚朴、知母、澤瀉、鬱金、砂仁、枳實,調養半月,四肢悉平,嘈雜尋愈。
  • 2.《醫學舉要》:「喻氏歷治多人,皆至半月不食而得生者,不出理中六君及旋覆代赭湯去代赭加赤石脂之治也。嘈雜與吞酸一類,張路玉曰:皆由肝氣不舒,相火乘及脾胃,治法不必用伐肝之劑,以六君子湯補脾運痰。火盛作酸者,用吳萸川連。
  • 3.《孫氏醫案》:「改用二陳湯,加香附、大腹皮、桑白皮、姜連、枳殼、山梔子各八分,益元散二錢,薏苡仁三錢,吳茱萸三分,服下,四肢消半,面氣全消,覺腰痛噯氣胸膈嘈辣。用六君子湯,加薏苡仁、姜連、厚朴、知母、澤瀉、鬱金、砂仁、枳實,調養半月,四肢悉平,嘈雜尋愈。(六十六)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胃反,心胸鬱熱,心下痞硬,或嘈雜者,兼用消塊丸。」

二陳湯

  • 1.《目經大成》:「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是故痰以濕生,半夏之辛熱能燥濕,茯苓之甘淡能滲濕,濕去痰乃消。痰從氣結,橘皮之辛溫以利氣,甘草之甘平以和氣,氣治疾徐瘥。加生薑、黃連,曰加味二陳。治嘈雜不快,瞼赤勝爛而癢。加當歸、地黃、曰金水六君。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 2.《續名醫類案》:「一男子腿痛,每痛則痰盛,或作嘈雜,脈滑而數,以二陳湯加升麻、二朮、澤瀉、羌活、南星,治之而安。
  • 3.《金匱鉤玄》:「肥人嘈雜,二陳湯加撫芎,用蒼朮、白朮、炒梔子。
  • 4.《丹溪心法》:「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為藥。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便,熱多加青黛。
  • 5.《丹溪心法》:「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 展開更多

左金丸

  • 1.《重訂廣溫熱論》:「犯胃則噁心乾嘔,脘痞脅脹,甚或吐酸嘈雜,胃痛不食,用藥則忌剛喜柔,二仁絳復湯合左金丸最效,其次連梅安胃湯亦妙。若脾陽已虛氣滯失運者,則以治中湯(麗參鬚八分,焦冬朮一錢,炒黃乾薑五分,炙甘草三分,炒橘白八分,醋炒小青皮三分。和劑局方)、六味異功煎(即五君子煎加廣皮一錢。

竹葉石膏湯

  • 1.《神農本草經疏》:「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暍,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

順氣和中湯

  • 1.《萬病回春》:「_順氣和中湯_,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 2.《濟陽綱目》:「_順氣和中湯_,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 3.《濟世神驗良方》:「順氣和中湯,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刺痛、噁心吐痰等證。

參蘇飲

  • 1.《校註婦人良方》:「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
  • 2.《大方脈》:「_參蘇飲_,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嘈雜心煩,頭暈目眩,或兼下利,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 3.《古今醫統大全》:「_參蘇飲_,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塞,嘔吐痰涎,眩暈嘈雜,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
  • 4.《濟世全書》:「_參蘇飲_(方見咳嗽),治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狀似傷寒。
  • 5.《醫燈續焰》:「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及感冒風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證。

八珍湯

  • 1.《大方脈》:「_養血八珍湯_,治血虛心煩,嘈雜。
  • 2.《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氣血俱虛,以致惡寒發熱,嘈雜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臥,四肢酸倦等症。

保和丸

  • 1.《醫學入門》:「兼嘈雜者,保和丸。痰火停食,一日半日,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酸心不安,通用二陳湯加山楂、神麯、桔梗、南星、枇杷葉、黃連、竹茹,姜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或九味萸連丸。挾瘀血者,四味萸連丸。兼嘈雜者,清痰丸。通用,大便閉者,透膈湯;大便自利者,用六一散七兩,加吳萸一兩,飯丸服。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澀。少腹症積。不時攻逆作痛。心中嘈雜。症積痹在血分。宜攻宜泄。第營血頗虛。只宜養之和之。
  • 2.《未刻本葉氏醫案》:「陽浮氣動嘈雜。中脘刺痛。耳鳴。且攝陰以和陽。

保元湯

  • 1.《周慎齋遺書》:「黃耆,有汗,用蜜炙,胃虛,米泔水浸炒,表惡寒,酒拌炒,嘈雜,人乳拌制。表虛耆多,裡虛參多。甘草,生用瀉火,炙用健脾。汗甚耆、草多,無汗加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葛根,久病熱不退去表藥,只用保元。

控涎丹

  • 1.《雜病廣要》:「痰積,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醫碥》)
  • 2.《張聿青醫案》:「脘中漉漉,得嘔而快。西醫治之不效。先生曰、此水飲傷胃也,乘其元氣未虛,尚可攻逐。用半夏黃連乾薑腹皮茯苓枳實竹茹控涎丹,服後瀉出冷水,嘔即平復,用苓桂術甘加椒目數劑,脘舒溲行,尚有嘈雜,用芩連橘半桂芍蒺藜杏仁,通降抑木而瘳丁姓溫邪大熱大渴,煩躁神昏紅疹隱約,醫用羚羊牛黃等劑不應。
  • 3.《醫碥》:「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見痰飲。)硃砂、膩粉、瓜蒂、甘遂之類。水積,足脛腫脹,(必有窠囊。)宜郁李、商陸、甘遂、芫花之類。

溫中散

  • 1.《傷寒恆論》:「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

滾痰丸

  • 1.《醫碥》:「熱痰屬心,脈洪面赤,煩熱燥渴,多笑,眩暈嘈雜,頭風爛眼,或背心一點冰冷,痰多稠濁,小黃丸、黃芩利膈丸(見痞)、滾痰丸。當下者,控涎丹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栝蔞仁、芩、連、青黛、山梔、二冬、竹瀝、童便可用。因暑得者,消暑丸。(見傷暑。)

溫脾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發明》)_半夏溫脾湯_,治中脘痰飲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脾胃虛冷所致,其脈沉細遲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