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濕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濕痰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多由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痰多、咳嗽、胸悶、痰粘不易咳出、頭重身困、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滑等。

濕痰的病機主要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所致。肺主宣發肅降,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若肺失宣降,則水液停聚於肺,形成痰飲;脾失運化,則水濕不化,聚集於中焦,形成痰濕;腎陽不足,則水液不能上輸於肺,下滲於膀胱,而形成痰飲。

濕痰的治療應以化痰、祛濕、健脾、補腎為主。常用方藥有二陳湯、三子養親湯、苓桂朮甘湯、五苓散、溫膽湯等。

濕痰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接觸粉塵、煙霧等有害物質。
  • 若有感冒、咳嗽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凡麻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白芥子、桃仁、紅花、甘草,水煎服,入竹瀝、薑汁服。
  • 2.《大小諸證方論》:「凡麻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桃仁、紅花、白芥子、甘草,水煎服,入竹瀝、薑汁服。
  • 3.《傅氏男科》:「凡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桃仁、紅花、白芥子、甘草、竹瀝、薑汁,水煎服。
  • 4.《辨證錄》:「此方用四物湯以滋肝膽,用茯苓、半夏、白朮以分消其濕痰。加入棗仁、青葙者,以青葙走目中之系,棗仁去心內之迷,心氣清而痰易出,目系明而邪自散也。然但用二味,而不合前藥同用,正未能出奇制勝耳。
  • 5.《沈氏尊生書》:「)有屬濕痰者(宜二陳湯加朮、黃柏、竹瀝、薑法,)有屬血虛者(宜四物湯、

芍藥甘草湯

  • 1.《成方切用》:「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陰陽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而然。腹痛,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有蟲。寒痛者,痛無增減,或兼吐利。熱痛者,時痛時止,腹滿堅結。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按。虛痛者,按之即止。食痛者,痛甚則利,利後痛減。死血痛者,痛有常處。

腎著湯

  • 1.《雜病廣要》:「足心及踝骨熱疼者,為腎虛濕著,命門火不歸經,腎著湯下八味丸。肥人多濕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臥,起則痛甚,行動則緩,宜腎著湯合二妙散(用黃柏、蒼朮)。慎不可用補腎藥,及血藥助陰,愈增其劇。(《醫通》)

越婢湯

  • 1.《雜病廣要》:「偏頭風,亦先風一日即發,濕痰與火伏頭中,雖夏月常欲包裹,越婢湯加減。濕加泔製蒼朮、黑豆制川烏,火加薑汁炒山梔,左加酒黃芩,右加薑汁、煅石膏,濕熱甚連目腫者加酒大黃,有邪風加細辛、川芎、防風之類。(《醫通》)

小建中湯


大青龍湯

  • 1.《醫經國小》:「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平胃散

  • 1.《松峰說疫》:「_平胃散_,治脾濕痰痞,宿食滿悶,嘔瀉及嵐瘴不服水土。

真武湯


白虎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熱病時行中暍,白虎湯中暑清暑益氣湯,此皆傷寒家切務,其他濕痰飲食積疰夏等,

小陷胸湯

  • 1.《醫學綱目》:「〔丹〕虛勞皆積熱做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後日羸憊,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作也。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小陷胸湯,治濕痰發熱極妙。(方見傷寒部結胸門。)

越鞠丸

  • 1.《時方歌括》:「六郁宜施越鞠丸。芎蒼曲附並梔餐。食停氣血濕痰火。得此調和頃刻安。(吳鶴皋曰。香附開氣鬱。撫芎調血鬱。蒼朮燥濕鬱。梔子清火鬱。神麯消食鬱各等分。麥芽煎湯泛丸。又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星夏栝蔞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麥芽山楂。挾寒加吳茱萸。)

黃連解毒湯

  • 1.《成方切用》:「水丸,名三黃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夢語驚悸。吐衄淋秘,勞嗽骨蒸。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金花丸,治略同。去梔子名柏皮湯,治三焦實熱。用粥丸,名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閉結,及濕痰夜熱。(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二妙散

  • 1.《雜病廣要》:「足心及踝骨熱疼者,為腎虛濕著,命門火不歸經,腎著湯下八味丸。肥人多濕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臥,起則痛甚,行動則緩,宜腎著湯合二妙散(用黃柏、蒼朮)。慎不可用補腎藥,及血藥助陰,愈增其劇。(《醫通》)
  • 2.《本草從新》:「(熱甚則傷血、血不榮筋則耎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朮、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宜隨證施治、目赤耳鳴。腎火。)消渴黃疸。水腫便閉。
  • 3.《秘珍濟陰》:「尻乃足少陰與腎脈所過之處,屬厥陰。若腎虛者,六味丸(見首卷調經類)加肉桂治之。不愈,加鹿茸。肥人屬濕痰,二陳湯合二妙散(見匯方)。有因死血作痛者,用當歸、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山甲、肉桂之類。不應,加地龍、生附子。
  • 4.《馮氏錦囊秘錄》:「治酒濕痰痛風。

瓜蒂散

  • 1.《醫方考》:「胸中多痰,便是實證,與虛煩不同;痰熱交淫,故令頭痛。經曰:苦能湧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則湧胸中實痰。陶隱君曰: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也。此用之為佐,亦是燥其濕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誠為快利,諸亡血虛象,則又在所禁矣!蓋血亡而復用吐,則氣亦去;虛象而復用吐,則損其陰。

大陷胸湯

  • 1.《經方實驗錄》:「袁茂榮,(六月十九日),病延一月,不飢不食,小便多而黃,大便闕,但轉矢氣,脈形似和,臟無他病,下之當愈,上膈有濕痰,宜大陷胸湯。

牽正散

  • 1.《成方切用》:「吳鶴皋曰:艽防之屬,可以驅外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星夏之屬,足以治濕痰。而風虛之痰,非其治也。三藥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又曰:白附辛可驅風,(能去頭面遊風。)蠶蠍滷能軟痰,(殭蠶清化輕浮,能上走頭面,驅風散痰。
  • 2.《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厥陰藥也。吳鶴皋曰:艽防之屬,可以驅外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星夏之屬,可以除濕痰,而風虛之痰非其治也。三藥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

清心蓮子飲

  • 1.《痰火點雪》:「一童子夢遺不止,余以二陳加減,除胃中濕痰,後以清心蓮子飲,數服而愈。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校注醫醇賸義》:「_小半夏加茯苓湯_,治濕痰懸飲。
  • 2.《醫方簡義》:「本方加桂枝甘草去半夏。名茯苓甘草湯。治傷寒水氣乘心○本方去茯苓。名小半夏湯。治濕痰阻脘。

六君子湯

  • 1.《症因脈治》:「_六君子湯_,見前濕痰。
  • 2.《簡明醫彀》:「李東垣謂年逾四十,陰氣半衰,或因七情,致傷其氣,或肥厚者,亦是形盛氣衰故耳,宜補中益氣湯之類。朱丹溪謂多屬濕痰,有氣血虛者,宜六君子湯之類。以三先生之論,悉屬內因,主火、主氣、主濕痰為本,則臟腑經絡,榮衛氣血,亦以諸邪致損。故腠理不密,外邪易侵,則風為標矣。
  • 3.《類證治裁》:「〔舌強不語〕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繫,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機不掉,因痰迷心竅者,清心火,滌痰湯。因濕痰者,清脾熱,六君子湯加枳實、竹茹。因風熱者,清肝火,涼膈散加減。腎虛內奪為喑痱,地黃飲子。舌強口角流涎,脾不能攝者,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 4.《雜病廣要》:「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姜炒黃連。不因飲食而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萸為佐,甚者靈砂以鎮墜之。(《入門》)
  • 5.《雜病源流犀燭》:「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脈必洪(宜半黃丸)。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必緩(宜白朮丸,)或挾虛(宜六君子湯),挾食(宜保和丸),挾暑(宜消暑丸,)挾驚(宜妙應丸),各宜從脾分治。

二陳湯

  • 1.《醫通祖方》:「治濕痰內外壅盛。
  • 2.《儒醫心鏡》:「濕痰在胃身多軟,二術仍須配二陳。
  • 3.《方症會要》:「治濕痰管一身之痰(方見中風)
  • 4.《方症會要》:「治濕痰痛,本方加導痰開鬱藥。
  • 5.《方症會要》:「治濕痰便濁(本方加蒼朮、黃柏、白朮、海粉、赤白芍)
▼ 展開更多

川芎茶調散

  • 1.《仁齋直指方論》:「太平丸、消化丸治痰嗽有功,左金丸、香連丸除熱痢必效。洗心散、瀉肝散瀉心肝之火,滾痰丸、化痰丸蠲熱燥之痰。四七湯、黑錫丹開痰結心胸,清空膏、涼膈散除火升頭膈。石膏羌活散祛風明目,川芎石膏湯瀉火定眩。川芎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葛花解醒湯療濕痰中滿胃腸。

十棗湯

  • 1.《醫經小學》:「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祐丸
  • 2.《醫經國小》:「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清暑益氣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熱病時行中暍,白虎湯中暑清暑益氣湯,此皆傷寒家切務,其他濕痰飲食積疰夏等,

補中益氣湯

  • 1.《外科備要》:「若腫痛重墜,皮色不變,食少體倦,時作寒熱,由肝虛濕痰下注也,宜補中益氣湯生加茯苓、法夏、白芍服之。若患此入房致腫硬不軟,二便秘結者,急服六味地黃湯加牛膝、車前子玉,俟二便通利,仍服補中益氣湯生,始終外治、及膿成已潰同前附骨疽。

藿香正氣散

  • 1.《溫證指歸》:「一、惡食不渴,如濕痰者,而心內作煩,舌尖泛紅者,初起夾寒食者,藿香正氣散加羌防芍芷之類,俟寒食退,再照溫例治之。

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白朮散_,治夏暑大熱,或醉飲冷酒,濕痰不止,膈不利。

大半夏湯

  • 1.《三家醫案合刻》:「病已十餘日,身尚躁熱,舌苔黏膩,神呆目定,脈剛而數,煩躁囈語。此暑濕久伏,與時氣之穢邪凝合,釀成膠膩之痰,閉塞清明之府,神情迷昧,胃家濁液蒸遏不宣。藥食甘味,必蛔厥上冒。然內經有濕位之下,燥氣乘之,是以從之濕轉為燥。若無濕痰之潮氣上蒸,舌苔早已燥刺矣。今先滋液以潔烈焰之燔。

葦莖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醫學心悟雜症要義》:「「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眩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動者。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支: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了輕也,六君子湯主之。
  • 2.《醫方考》:「痰厥者,濕痰厥逆而上也,痰氣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者,目前如見黑色也。東垣曰: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療。人參、黃耆之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蒼朮、白朮之苦甘,可以去濕,亦可以健脾。澤瀉、茯苓,能利濕淫之邪。

半夏湯

  • 1.《中西溫熱串解》:「溫病愈後,濕痰流入胃腑,嗽痰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
  • 2.《醫方集宜》:「一肥人濕痰帶下宜用 蒼朮半夏湯
  • 3.《醫方集宜》:「治形肥人患右胯疼痛,惡心不食,此濕痰為病。

羌活勝濕湯

  • 1.《症因脈治》:「_羌活勝濕湯_,見濕痰門。

滌痰湯

  • 1.《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 2.《喉科家訓》:「務須臨症加減為至要也。秋時發生,濕溫化熱,濕火上攻,濕痰土泛之原因也。如因於濕溫,辛芬闢溫湯主之。因於濕火,化濕清火湯主之。因於濕痰,降氣滌痰湯主之。又有風燥咽痛,清燥利咽湯主之。冬日嚴寒,水冰地凍,風塞感於上焦,氣機不快,血凝而發各種喉症者,辛溫解表湯主之。

保和丸

  • 1.《雜病源流犀燭》:「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脈必洪(宜半黃丸)。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必緩(宜白朮丸,)或挾虛(宜六君子湯),挾食(宜保和丸),挾暑(宜消暑丸,)挾驚(宜妙應丸),各宜從脾分治。

健步丸

  • 1.《一見能醫》:「切須戒欲,方獲全功。夏月濕熱成痿,或嗜酒積濕者,(清燥湯清燥湯:白朮、蒼朮、當歸、黃連、茯苓、豬苓、人參、生地、黃柏、麥冬、黃耆、五味、澤瀉、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濕痰成痿,舒筋健步丸主之。
  • 2.《仁術便覽》:「一方,治濕痰,痿弱。

升陽益胃湯

  • 1.《醫碥》:「或酒食、痰血、水濕、瘡毒,鬱抑陽氣於裡,不達於表;或勞倦鬱抑,中氣下陷,不能升發,則表虛而怯寒也。或發之,或吐之。(產後血瘀、乳脹皆能致之。)觀邪塞上焦不通,抑遏陽氣,東垣用升陽益胃湯,丹溪用吐法,吐出濕痰,使陽氣隨吐升發,可見矣。

四七湯

  • 1.《癘瘍機要》:「色黃者屬於脾,用六味丸、六君子湯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者屬於腎,用六味丸。氣血俱虛,用八珍湯。陽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四七湯送六味丸。若病久元氣下陷,或克伐所傷,但壯脾胃升陽氣為善。

升陽除濕湯

  • 1.《方症會要》:「治濕痰火食四郁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豬苓、澤瀉(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炙甘草、麥芽(三分)食後溫服

牛黃清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風之症,暮年者多,中年者少。蓋因精血耗損,不能榮養,筋骨強直;或因體元形盛氣衰,內伏濕痰,外邪乘虛,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既而受病,當救其急,以牛黃清心丸為主。此藥治中風痰厥,昏迷不省,口噤痰喘,手足抽掣,五癇僵仆。

清肺飲

  • 1.《成方切用》:「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火嗽加青黛栝蔞海石,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濕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燥痰加栝蔞知母天冬。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火,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薑汁傳送。

四君子湯

  • 1.《醫鏡》:「左邊半身不遂,屬血虛與死血,宜於四物湯中加紅花、桃仁煎之,以薑汁、竹瀝調服。右邊半身不遂,屬氣虛與濕痰,宜於四君子湯中加半夏、南星、陳皮、枳殼煎之,以薑汁、竹瀝調服。

金沸草散

  • 1.《醫經國小》:「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養胃湯

  • 1.《瘴瘧指南》:「瘴初起於濕痰之內積。邪氣之外感而成。故平胃以除濕。二陳以去痰。正氣以正不正之氣。人參之甘溫補脾。益元氣而利痰。烏梅之酸以止渴。收肺氣。可為治瘴良方。予每用溫中固下之藥。參合此方。甚獲奇效。

參蘇飲

  • 1.《醫經國小》:「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導痰湯

  • 1.《邯鄲遺稿》:「肥人經水不調,乃濕痰也,去其痰,則經自調矣,宜二四湯,或導痰湯入芎、歸、連、地(必用薑汁炒,恐泥膈也)。
  • 2.《秘珍濟陰》:「婦人腎臟陰虛,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宜六味丸(見首卷調經類)加龜板、肉桂。陰虛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宜八味丸(見首卷調經類)。挾濕重著而腫,宜兼濕治之。肥人濕痰流注,宜導痰湯(見匯方)加木瓜、萆薢、防己。虛人用補中益氣、十全大補湯(俱見首卷調經類)並少加附子為引。此病惟婦人患者多。
  • 3.《馬培之醫案》:「_導痰湯_,治濕痰攻注,背俞脊庀作痛,脈小滑者。
  • 4.《明醫指掌》:「頭風在右者屬痰,蒼朮、半夏之類。濕痰頭風,用酒芩三錢、蒼朮四錢、川芎、細辛各二錢、甘草一錢,末之,薑、茶擂勻調服,或二陳湯加酒芩、薄荷、川芎、細辛,或導痰湯加酒芩、蒼朮。(以上二方,俱見痰證。)
  • 5.《張氏醫通》:「導痰湯,治濕痰內外壅盛。

如意金黃散

  • 1.《瘍醫大全》:「_如意金黃散_(《正宗》),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注,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 2.《外科心法要訣》:「_如意金黃散_,此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熱瘡,無不應效,誠瘡科之要藥也。
  • 3.《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散專治癰疽發背,諸般疔毒,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疱,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外科諸證。隨手用之,無不效驗。茶滷調服。
  • 4.《靈驗良方彙編》:「_如意金黃散_,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人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 5.《外科備要》:「_如意金黃散_,治癰疽發背,疔毒諸瘡,大頭瘟腫,跌僕損傷,濕痰流毒,火丹漆瘡,風熱天疱,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一切肌膚腫赤頑惡熱瘡。

滾痰丸

  • 1.《仁齋直指方論》:「滾痰丸,治熱痰、濕痰耳聾。(方見痰門。)

控涎丹

  • 1.《醫經小學》:「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祐丸
  • 2.《醫經國小》:「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三聖散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一切風濕熱毒,鬱結腫痛,濕痰流注,肌膚赤腫。能清熱散風,消腫解毒,用之神效。

柴平湯

  • 1.《醫碥》:「(有食積、濕痰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