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驚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驚搐

驚搐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為突然抽搐、四肢僵直、目瞪口呆、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等症狀。驚搐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內傷痰飲、肝陽上亢等因素有關。

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是引起驚搐最常見的原因。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阻遏經絡,導致氣血不通,筋脈失養,而出現驚搐。

內傷痰飲

痰飲內生是引起驚搐的另一常見原因。痰飲阻滯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筋脈失養,而出現驚搐。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也是引起驚搐的原因之一。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擾亂心神,導致驚搐。

驚搐的治療

驚搐的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外感風寒引起的驚搐,可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方法治療。內傷痰飲引起的驚搐,可用化痰祛飲、健脾益氣的方法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驚搐,可用平肝熄風、養血安神的方法治療。

驚搐的預防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驚搐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為突然抽搐、四肢僵直、目瞪口呆、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等症狀。驚搐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內傷痰飲、肝陽上亢等因素有關。驚搐的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驚搐的預防包括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百解散_(方見驚搐),_當歸散_,_導赤散_(方見心臟),_牛蒡湯_(方見喉痹),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五苓散_(方見驚搐)
  • 2.《大醫馬氏小兒脈珍科》:「又有暑風者,因夏月感冒風熱所致,其症面垢唇紅,脈沉細數,時發驚搐,不省人事,治法用五苓散,加辰砂調服,或抱龍丸、太乙金膏,或停搐散,俱可服。

麻黃湯

  • 1.《經驗麻科》:「夫瘄之初發,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腫微赤,淚欲汪汪,腮赤面腫,皆是出瘄之兆,一冒風寒食積,論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

小承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小承氣湯_,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宜用。微下之,則內毒不留,痘亦輕快,報點欲出不可服。

四物湯

  • 1.《經驗麻科》:「疹後壯熱不退者,發為驚搐煩躁,精神不寧,此脾有熱也,宜用四物湯,山梔、竹葉、燈草、生地、白芍、赤芍;或用安神丸,黃連、當歸、膽草、蟬蛻、茯苓、菖蒲,上為末,蒸餅汁加豬血、硃砂為衣,燈芯湯送下。

消風散

  • 1.《經驗良方全集》:「消風散,五十一,治痰盛驚搐譫語,強急口張,目直視。

六一散

  • 1.《古今醫鑒》:「_紅線散_,治感風寒,發熱驚搐,煎調六一散表之。痰盛者,抱龍丸亦妙。
  • 2.《古今醫鑑》:「_紅線散_,治感風寒,發熱驚搐,煎調六一散表之。痰盛者,抱龍丸亦妙。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母屢恚怒,發熱吐血,或時衄,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治其母並愈。後其母因勞役兼怒氣,致兒患驚搐,或用抱龍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遙散,母子並愈。厥後乳母仍勞役發熱,此兒即驚搐,或吐血、或衄血,母用補中益氣湯,子用犀角地黃湯頓愈。

導赤散

  • 1.《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如小兒痘疹驚搐者,只用導赤散調辰砂末一服,不可妄用涼驚、抱龍、保命等藥。
  • 2.《證治針經》:「)驚搐熱症居多,誤治(遽用蠶、蠍、烏、附之屬)使成壞病,導赤散加味(防風、薄荷、山梔、麥冬,《準繩》注極言其效)是良方,二枳實、殼參甘(止四味名寬氣飲)亦近理。(曾氏云:治搐以寬氣為主:氣順則搐止。)朮附子薑棗甘草,(名朮附湯。)慢脾聖藥;(薛氏。
  • 3.《痘科辨要》:「導赤散,治初發為痘未明而驚搐者。
  • 4.《赤水玄珠》:「初發熱,二三日間有驚搐者,導赤散,羌活湯,辰砂散。大便秘者,三黃丸微利之。小便赤澀者,導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湯。腹中痛者,桂枝大黃湯。腰痛者,人參敗毒散。自利者,黃芩湯。吐利者,黃芩加半夏湯。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湯丸。或四君子湯,豆蔻丸,合而服之。
  • 5.《証治準繩‧幼科》:「凡初發熱二三日間有驚搐者,以導赤散(心、)羌活湯(痘發熱)、辰砂散(本條)主之。大便秘者,三黃丸(發熱)微利之。小便澀少者,導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湯(痘渴)。腹中痛者,桂枝大黃湯(痘腹痛)。腰痛者,人參敗毒散(本條)。自利者,黃芩湯(痘泄利)。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六君子湯_,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並宜服之,以滋化源。
  • 2.《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羌活散_(方見驚搐),_小續命湯_(方見雜病中風),_瀉青丸_(方見肝臟),_異功散_(方見吐瀉),_柴胡梔子散_(方見積熱),_抱龍丸_(方見驚搐),_六君子湯_(方見吐瀉)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大青膏_(方見驚搐),_大黃丸_(方見腹脹),_異功散_(方見吐瀉),_白朮散_(方見渴),_柴胡梔子散_(方見諸熱),_利驚丸_,_涼驚丸_,_羌活膏_(三方俱見驚搐),_洗心散_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母屢恚怒,發熱吐血,或時衄,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治其母並愈。後其母因勞役兼怒氣,致兒患驚搐,或用抱龍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遙散,母子並愈。厥後乳母仍勞役發熱,此兒即驚搐,或吐血、或衄血,母用補中益氣湯,子用犀角地黃湯頓愈。

四君子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甘桔湯_(方見咽喉),_大青膏_,_羌活膏_(俱見驚搐),_百部丸_(方見咳嗽),_人參白朮散_(方見痘渴),_四君子湯_(方見雜病虛勞),_參蘇飲_(雜病發熱),_人參平肺散_(雜病咳嗽)

瀉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羌活散_(方見驚搐),_小續命湯_(方見雜病中風),_瀉青丸_(方見肝臟),_異功散_(方見吐瀉),_柴胡梔子散_(方見積熱),_抱龍丸_(方見驚搐),_六君子湯_(方見吐瀉)
  • 2.《錢氏小兒直訣》:「_瀉青丸_,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 3.《育嬰家秘》:「_瀉青丸_,治肝熱急驚搐搦。錢氏云:氣溫則內生,氣熱則外生,謂口中之氣也。此方治氣熱則外生急搐之症。
  • 4.《蘭臺軌範》:「_瀉青丸_,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小續命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羌活散_(方見驚搐),_小續命湯_(方見雜病中風),_瀉青丸_(方見肝臟),_異功散_(方見吐瀉),_柴胡梔子散_(方見積熱),_抱龍丸_(方見驚搐),_六君子湯_(方見吐瀉)

參蘇飲

  • 1.《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 2.《証治準繩‧幼科》:「_甘桔湯_(方見咽喉),_大青膏_,_羌活膏_(俱見驚搐),_百部丸_(方見咳嗽),_人參白朮散_(方見痘渴),_四君子湯_(方見雜病虛勞),_參蘇飲_(雜病發熱),_人參平肺散_(雜病咳嗽)

升麻葛根湯

  • 1.《瘍醫大全》:「_升麻葛根湯_,治丹毒身體發熱,面紅氣急,啼叫驚搐等證。
  • 2.《瘍科心得集》:「(錢氏),升麻葛根湯,治丹毒,身體發熱,面紅氣急,啼叫驚搐等證。

蘇合香丸

  • 1.《濟陽綱目》:「_蘇合香丸_,治男子婦人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喎斜,不省人事,及卒暴心腹疼痛,霍亂驚搐、厥逆中惡,勞瘵傳屍,骨蒸,鬼魅瘴癘,並小兒急慢驚風。
  • 2.《奇效良方》:「治小兒卒暴心腹疼痛,亦能順氣化痰,驚搐瘴瘧等證。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吐瀉,驚搐項強,乃脾傷而肝侮,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用異功散加鉤藤鉤補脾平肝而愈。
  • 3.《証治準繩‧幼科》:「凡見驚證,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 4.《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羌活散_(方見驚搐),_小續命湯_(方見雜病中風),_瀉青丸_(方見肝臟),_異功散_(方見吐瀉),_柴胡梔子散_(方見積熱),_抱龍丸_(方見驚搐),_六君子湯_(方見吐瀉)
  • 5.《兒科要略》:「(八)異功散,治小兒氣虛氣滯,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弄舌流涎,驚搐痰嗽,睡時露睛,手足並冷,飲食少思,吐瀉不止。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