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失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失志

失志是中醫的病症之一,是指因志向不遂、精神受挫、情志不暢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思進取、意志消沉、悲觀失望、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等。

失志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導致氣血不足、精神不充,容易出現失志的症狀。
  • 後天失養: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情志不暢等,導致氣血虧虛、精神失調,也容易出現失志的症狀。
  • 外感六淫:外感六淫,尤其是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導致肺氣失宣,心氣不暢,也容易出現失志的症狀。

失志的治療,以調理氣血、疏肝解郁、養心安神為主。常用方藥有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加味逍遙散、天王補心丹等。

失志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精神刺激。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失志是中醫的病症之一,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馬刀之狀,若長形小蚌,生於腋下,堅硬如石,久乃成膿潰爛。俠癭生於頸項,連連如貫珠,初起用旱煙杆中煙油塗之,三日即消,外科小金丹亦可用之。日三服,每服二粒,以消為度。此證雖起於失志鬱怒,究與陰疽相類,其中必有寒濕結毒,小柴胡湯必然無濟,若不早治,一二年後潰爛不收,未有不死者也。

溫膽湯

  • 1.《醫辨》:「有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懼恨嗟嘆不已,獨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各一錢,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
  • 2.《沈氏尊生書》:「虛煩不寐者(宜溫膽湯。)有失志鬱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宜溫膽湯、

二陰煎

  • 1.《不居集》:「—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 2.《虛損啓微》:「夜熱或午後熱,或喜冷便實,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驚悸失志,火在心腎也,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宜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
  • 3.《虛損啓微》:「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 4.《成方切用》:「(景岳),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此方主之。
  • 5.《虛損啟微》:「夜熱或午後熱,或喜冷便實,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驚悸失志,火在心腎也,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宜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醫方集宜》:「一中風發熱狂言妄走,神昏恍惚,健忘失志,宜用 牛黃清心丸,或安神丸、辰砂散。
  • 2.《古今醫統大全》:「_牛黃清心丸_,治心風怔忡,神氣不定,妄言失志。(方見癲狂門。)

五加皮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

當歸龍薈丸

  • 1.《目經大成》:「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上視。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濕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故用黃連、山梔以瀉心,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草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
  • 2.《醫方考》:「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澀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此一水不勝五火之謂也。故用黃連以瀉心,用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蘆薈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

保元湯

  • 1.《証治準繩‧幼科》:「元氣虛損,脈數促,致令目睛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時人謂風證,謬甚,但只露白而無他證,急以保元湯加陳黃米主之,七日之後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無一生,無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
  • 2.《赤水玄珠》:「人之一身,必元氣固則精血為之凝聚而瞻視有常也。若元氣虛損,則衛氣受虧,是以督脈縮促,致睛上吊而露白也。若謂之風則謬矣。遇此候,別無他證者,可以保元湯加陳黃米主之,無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不治,雖無他證,而或見於七日之前,則毒尚未解,而氣血已離,必不可治之症也。

導痰湯

  • 1.《醫辨》:「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心風、不寐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導痰湯加石菖蒲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