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瘈瘲」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瘈瘲,又稱為瘖瘂、瘖瘂症,是一種發病緩慢、病程遷延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等症狀。

瘈瘲在中醫屬於「痿證」範疇,其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調有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筋脈失養,從而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症狀。
  • 後天失調:由於後天不慎,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情志不遂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從而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症狀。

瘈瘲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語言障礙:患者常常出現發音不清、口齒不利、語言含糊不清等症狀。
  • 肢體運動障礙:患者常常出現肢體僵硬、手足不遂、步履不穩等症狀。
  • 肌張力異常:患者常常出現肌張力增高或降低,肌肉萎縮等症狀。

瘈瘲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此外,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也有一定療效。

瘈瘲的預後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時機,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晚期治療效果較差。因此,患者應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防風通聖散

  • 1.《醫學三字經》:「_防風通聖散_,治熱風卒中,外而經絡手足瘈瘲,內而臟腑二便閉塞,用此兩解之。較之三化湯較妥,亦為類中風實火治法。所用表藥,火鬱發之之義也;所用下藥,釜下抽薪之義也。

涼膈散

  • 1.《不居集》:「_涼膈散_,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 2.《驗方新編》:「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小兒急慢驚風,痘瘡黑陷等症,連翹一錢,大黃三錢,芒硝一錢,甘草一錢,炒山梔一錢半,黃芩一錢半,薄荷一錢,竹葉十片。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頸間前後各有一核,色如故,至周歲,母有怒氣,各核變赤,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五分,十餘劑將愈。後因母大怒,寒熱往來,四肢瘈瘲,其子亦然,又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鉤藤鉤,母子並服而安。

小續命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小續命湯,若外中風邪,腰背反張,筋脈瘈瘲者,宜暫用之。若產後失血過多,陽火熾盛,虛熱生風者,宜用八珍湯加鉤藤、丹皮。如不應,當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丹皮、鉤藤。若陽氣脫陷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如不應,急加附子。氣血虛敗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急加附子,亦有生者。

牛黃清心丸

  • 1.《校註婦人良方》:「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瘈瘲,語言謇澀,健忘恍惚,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塞喘嗽,精神昏憒,或尋常風痰咳嗽,或傷寒陽症,汗下不解,發熱煩渴,其效如神。

烏藥順氣散

  • 1.《保命歌括》:「七情五志皆不可過,氣過而有餘便是火。故河間云: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人有中氣卒倒者,目閉口合,痰涎壅塞,有似中風之狀,但不瘈瘲搐掣耳,急用蘇合丸灌之,待其蘇甦,烏藥順氣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