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煩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煩心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心煩、心神不寧、坐臥不安、思慮過度、胸悶氣短、失眠多夢等症狀。

煩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情志不遂: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會導致心神失養,而出現煩心的症狀。
  •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出現煩心的症狀。
  • 勞倦過度:過度勞累,會損傷心脾,導致心神不寧,而出現煩心的症狀。
  • 病後虛弱:久病體虛,或大病初愈,正氣不足,會導致心神失養,而出現煩心的症狀。

煩心的治療,主要以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為主。常用中藥有柴胡、白芍、茯苓、甘草、酸棗仁、柏子仁等。

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中醫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

煩心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煩心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湯

  • 1.《奇效良方》:「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渴,乍來乍去,令人煩心,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

甘草瀉心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腹鳴下利細推尋。(同一腹鳴下利,生薑瀉心證則下利稀水,而未至於日數十行,甘草瀉心證則下利日數十行而穀不化,虛實可別矣。)水氣(故用生薑)乾嘔必食臭,(胃中濁氣不降,故食臭。)胃虛(故用甘草)乾嘔必煩心。(胃虛客氣上逆,故心煩不安。同一乾嘔,而虛實不同又如此。
  • 2.《退思集類方歌註》:「)腹鳴下利細推尋。(同一腹鳴下利,生薑瀉心證則下利稀水,而未至於日數十行,甘草瀉心證則下利日數十行而穀不化,虛實可別矣。)水氣(故用生薑)乾嘔必食臭,(胃中濁氣不降,故食臭。)胃虛(故用甘草)乾嘔必煩心。(胃虛客氣上逆,故心煩不安。同一乾嘔,而虛實不同又如此。

四物湯

  • 1.《婦人大全良方》:「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只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現丸卻能作效。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止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哯丸卻能作效。

小柴胡湯

  • 1.《脈經》:「不溺,腹滿加噦,不治。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脈浮者,屬麻黃湯證。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後,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
  • 2.《金匱玉函經》:「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已後,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飲,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屬小柴胡湯證。

黃連阿膠湯

  • 1.《醫學綱目》:「少陰病欲寐,二三日後,煩心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論見煩躁。)

桂枝加附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又有太陽膀胱經虛寒而脈浮自汗,微惡寒,小便數,煩心攣急等證,治用桂枝加附子湯之屬。又有太陽小腸膀胱腑熱,而為溺秘等證,治用黃柏、知母之屬。經曰:小腸移熱於膀胱,膈腸不便者,此也。或為熱淋赤濁溺血等證,治用黃柏、知母、梔子。經曰:胞移熱於膀胱為癃溺血者,此也。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半入於裡。下證未全。或復未愈者。或(○此六字。宣明。作下後二字。)燥熱怫結於內。而煩心懊憹。不得眠者。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下證未全者。或誤服暖藥過多。為諸熱證。

大陷胸湯

  • 1.《傷寒脈證式》:「調胃承氣湯之於鬱郁微煩。大陷胸湯之於短氣躁煩心中懊憹。白虎湯之心煩微惡寒。大承氣湯之心中懊憹而煩。瓜蒂散之心中滿而煩。是皆為之實煩也。故於其心下。則皆硬者也。硬之於實煩。濡之於虛煩。不可不別論矣。若劇者以下。舉雖均在梔子豉湯。而其候法大類於實煩者也。

大陷胸丸

  • 1.《傷寒論讀》:「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戒結胸心下鞭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煩心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利宜大陷胸丸
  • 2.《張卿子傷寒論》:「上焦陽結。脈不得而沉也。客氣者。外邪乘胃中空虛入里。結於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氣動膈也。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短氣躁煩心中懊憹。皆邪熱為實。陽氣內陷。氣不得通於膈。壅於心下。為硬滿而痛。成結胸也。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

清暑益氣湯

  • 1.《身經通考》:「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
  • 2.《方症會要》:「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倦怠,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甚良
  • 3.《玉機微義》:「東垣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閟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 4.《刪補名醫方論》:「_清暑益氣湯_,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
  • 5.《醫方考》:「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黃連解毒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舌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痛。
  • 2.《校注醫醇賸義》:「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3.《玉機微義》:「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咽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疼燥渴
  • 4.《醫方集解》:「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毒,即火邪也。邪入於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口燥咽乾,火盛津枯也;乾嘔,熱毒上逆也;錯語,熱昏其神也;不眠,陰未得復也;傷寒吐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發斑,熱毒入胃也。
  • 5.《成方切用》:「(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云其自制者。),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邪入於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口燥咽乾。(火盛津枯,)大熱乾嘔。(熱毒上逆。)錯語不眠。(熱昏其神,崔尚書曰:胃有燥屎,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不居集》:「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火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二陰煎,天王補心丹,門冬丸。
  • 2.《保命歌括》:「心熱者,微按至皮毛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脈洪,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嘔噦,宜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方見內傷。)虛則以錢氏安神丸,天王補心丹。(方見虛勞。)
  • 3.《脈因證治》:「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 4.《丹溪手鏡》:「_心熱_,日中甚,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 5.《玉機微義》:「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四味香薷飲

  • 1.《醫學心悟》:「治風寒閉暑之證,頭痛發熱,煩心口渴,或嘔吐泄瀉,發為霍亂,或兩足轉筋。凡閉暑而不能發越者,非香薷不可。香薷乃消暑之要藥,而方書稱為散劑。俗稱為夏月之禁劑,夏即禁用,則當用於何時乎?此不經之說,致令良藥受屈,殊可扼腕,故辯之。

梔子湯

  • 1.《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煩、微汗出、虛煩者,梔子湯(二十八)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二十三)甚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
  • 2.《鄒氏寒疫論》:「太陽寒疫,發熱三四日,頭痛止、煩心、眠不安者,邪在胸也,關上脈右部浮大,黃連連翹梔子湯主之。

香薷飲

  • 1.《醫門法律》:「_香薷飲_,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香薷(一斤),厚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 2.《玉機微義》:「局方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 3.《校注醫醇賸義》:「_香薷飲_,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瀉、煩心等症。
  • 4.《醫方選要》:「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 5.《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香薷飲_,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 展開更多

大七氣湯

  • 1.《醫碥》:「心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心經氣鬱血滯所致。)久不已令人煩心,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