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脾胃論》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胃論是中醫學中關於脾胃生理病理及脾胃與其他臟腑關係的理論之一。脾胃在人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相互協作以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功能正常時,可以確保人體氣血的充足,並保持其他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而脾胃功能異常時,則可能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統疾病,如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甚至導致全身性疾病,如貧血、浮腫等。因此,脾胃的保健對於維持健康非常重要。

中醫學古籍中,以《脾胃論》為脾胃論的代表作品。該書是金代醫家李杲所著,大約在13世紀出版。該書共分為三卷,依序討論了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與其他臟腑的關係。李杲依據《內經》中「人以水谷為本」的觀點,強調了補益脾胃的重要性。該書圍繞著這一核心議題,並結合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進行深入分析。其中,針對因飲食過度勞累而引起的脾胃疾病,提出了甘溫除大熱的學說,並創建了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治療方劑,具有良好的療效。

脾胃論對於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對脾胃論進行了系統總結,並提出了「脾胃為後天之本」的說法。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進一步豐富了脾胃論的內涵,並提出了「脾胃為生痰之源」的觀點。

脾胃論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脾胃論的學說對於指導中醫臨床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