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脾胃濕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胃濕熱的病因

  • 飲食不節:飲食過於肥甘厚味,以及生冷瓜果可能損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助長濕熱的形成。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適可能導致肝氣鬱結,傷害脾胃,進而引發濕熱。
  • 外感濕邪:外界的濕邪入侵脾胃也會引發濕熱。

脾胃濕熱的臨床表現

  1. 脘腹脹滿:患者經常感到脘腹部脹滿,並且沒有食慾,甚至出現噁心嘔吐。
  2. 體倦身重:患者感到整個身體疲倦,四肢沉重,缺乏活力。
  3. 大便稀溏:患者的大便常常呈現稀水狀,甚至帶有黏液。
  4. 身體發熱口苦:患者經常感到身體發熱,口中有苦味,並且不渴。
  5. 尿少且黃:患者的尿量減少,尿液呈現深黃色,有時甚至呈現茶色。
  6. 面色黃如橘子:患者的面部和皮膚呈現黃色或橘子色。
  7. 舌苔黃膩:患者的舌苔呈現黃色且有黏膩感。
  8. 脈象濡數:患者的脈搏觸覺濕潤且頻率加快。

脾胃濕熱的治療

治療脾胃濕熱的主要方法是清熱利濕。常用的中藥有茵陳、金錢草、黃連、黃芩、大黃、白朮、茯苓、澤瀉等。

脾胃濕熱的預防

  1. 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膩、甜品等肥甘厚味食物、生冷瓜果等。
  2. 情志宜緩解:避免情緒波動、憂鬱等。
  3.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4. 適度運動:鍛煉身體提升身體素質。

脾胃濕熱是較常見的脾胃疾病,若不及時應用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因此,發現脾胃濕熱的症狀時,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