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脾陽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陽虛-症狀與治療

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是指脾陽不足導致的一種病症。脾主運化,如果脾陽虛弱,運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納獃腹脹、脘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等。舌象上常見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象上會有脈沉遲的表現。

治療脾陽虛的主要方法是健脾溫中。其中,理中湯是一個常用的代表方劑。此外,還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也常被使用。

脾陽虛的發生有多種原因,主要包括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久病或憂思傷脾等。飲食失調包括飲食不節和過食生冷等,這些都會對脾陽造成傷害。此外,勞倦過度對氣血損傷也會導致脾陽虛。經常生病或情緒壓抑也會導致脾陽虛弱。

除了藥物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預防與保健的措施。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之物。要避免過度勞累,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時間憂思。適當的鍛鍊也能增強體質。對於脾陽虛的患者,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要少吃生冷、寒涼、辛辣刺激性、肥甘厚膩和甜食等。同時還要避免喝酒、熬夜,保持心情舒暢,並進行適當的鍛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如果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稀溏等脾陽虛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上就是有關脾陽虛的症狀、治療和預防的一些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