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脾陰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陰虛是一種病證,指脾精不足。脾胃是人體濡養各部的後天之本,依賴脾氣散精輸布。當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者飲食營養不足時,都可能導致脾氣散精無源而出現脾陰虛的病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胃陰虛症狀,並伴隨飢不欲食、肌肉消瘦、體倦乏力等症狀,多見於各類營養不良的病情。

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記載,脾主運化四肢,脾為後天之本,其華在脣。脾主運化水谷,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源泉,脾陰虛則運化失常,水谷精微無法正常轉化為氣血,進而導致氣血不足。脾陰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消化道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薄、便祕等)、神疲乏力(如面色蒼白、失眠多夢、健忘等)、體倦乏力、肌肉消瘦、浮腫、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

治療脾陰虛主要以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為主。可以選用白朮、山藥、茯苓、蓮子、芡實、扁豆等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藥材;生地、麥冬、天冬、沙參、玉竹等具有養陰生津作用的藥材。此外,脾陰虛的患者平時應留意飲食調養,宜食用富含維生素、蛋白質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和生冷的食物。脾陰虛患者還應注重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情。

對於脾陰虛,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平時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以及易消化的食物,減少辛辣刺激、油膩和生冷食物的攝取。同時,患者應該注意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如果出現脾陰虛的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