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脈經》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脈學著作

  1. 西晉的王叔和在公元三世紀撰寫了《脈經》(王叔和著),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這本書集合了漢代以前脈學的大成,首先從《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的論述中分門別類,並在闡明脈搏的基礎上聯繫臨床實際。全書共分為十卷。第一卷論述了三部九候、寸口脈和二十四脈;第二卷和第三卷則以脈搏結合臟腑經絡,介紹其陰陽之虛實、形證的異同,作為治療的依據;第四卷討論了四時、百病、生與死的分別,並論述了脈搏的方法;第五卷描寫了張仲景、扁鵲的脈搏方法;第六卷列出了各經的疾病證據;第七至九卷討論了脈證治療,其中第七卷以傷寒、熱病為主,第八卷涉及雜病,第九卷論述了婦科、小兒疾病;第十卷論述了奇經八脈和右側上下肢的脈搏。原本還有「手檢圖三十一部」,但目前已佚失。這本書的最大貢獻之一是首次將脈象歸納為二十四種,如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並針對每一種脈象作了具體描述。另外,本書還保存了晉代以前的診脈方法、脈象所反映的病理變化以及脈搏診斷的臨床意義等重要的文獻資料。《脈經》在宋代由林億等人校訂後,雖然卷數沒有變化,但篇次和內容有所更動。這本書的版本頗多,現在已經出版了幾十種影印本。自1949年起,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上海衛生出版社相繼出版了影印本。

  2. 在《內經》之前的脈學著作,《素問.示從容論》中提到了《脈經》的上下篇,稱其篇數甚多。

  3. 黃公興、秦承祖、康普思、王子顒、甄權、李勣等人都有撰寫《脈經》,但這些版本均已佚失。在《瀕湖脈學》、《脈訣匯辨》等「考證書目」中,記載了蔡西山的《脈經》,但未見其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