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口渴證和治療方法

口渴(渴)是指自覺口咽乾燥,是中醫的一種症狀。根據《靈樞·五味》的描述,口渴是指津液不足。

口渴是一種常見的熱證,常伴有便祕、尿赤、喜歡喝冷飲、舌苔黃脈數等症狀。治療口渴應該清熱瀉火,根據原發病證的不同,可以選擇麥門冬飲、白虎湯、增液承氣湯、承氣湯等中藥方劑。此外,西瓜也可以作為輔助治療。

對於屬於津液虧耗的患者,他們會感到咽乾口燥,有煩熱升火的感覺,舌頭也乾燥少津。這種情況應該養陰生津,可以使用增液湯、五汁飲、六味地黃丸等方劑來治療。如果是熱邪傷陰,則可以使用連梅湯、大補陰丸。如果存在血虛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方劑。對於水濕停滯所引起的口渴,患者通常不想喝水,還會伴隨著胸悶、腹脹、肢體腫脹、小便不利等症狀,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胃苓湯、五皮飲等方劑。如果存在痰飲內停的情況,患者通常會伴隨著口渴、胸悶、呼吸短促、心悸等症狀,可以使用小青龍湯、苓桂朮甘湯、半夏茯苓湯等方劑來溫化痰飲。如果存在瘀血內阻,可以使用桃仁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劑來活血祛瘀。對於脾虛失於運化的患者,可以使用七味白術散、春澤湯等。對於腎陽虛的患者,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也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一起服用。

注:口渴又可分為渴而引飲和渴而不欲飲。渴而引飲是指津液不足,患者會主動想要喝水。而渴而不欲飲是指內部沒有邪火,患者因為陰虧而口中常常覺得乾燥,這和口渴有所不同。有關口乾的信息可以參考「口乾條」。

古籍原文: 《靈樞·五味》:“渴者,津液不足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渴者,水谷之精氣也,其氣上焦,其味甘。”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渴者,水谷之精氣也,其氣上焦,其味甘。渴而引飲者,津液不足也;渴而不引飲者,內無邪火也。”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渴者,津液不足也。津液不足,則口乾舌燥,煩熱升火,舌乾少津,宜養陰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