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痙病,又稱痓,是一種以項背強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痙病可分為虛實兩種。實證多因風、寒、濕、痰、火邪壅滯經絡所致。虛證則多因過度出汗失血、素體虛弱、氣虛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養、虛風內動等原因產生。

實證治療以祛除邪氣為主,亦可同時補正氣。虛證治療則主要以補益氣血為主,同時予以熄除風邪。

痙病還可分為剛痙、柔痙、陽痙、陰痙、三陽痙、三陰痙、風痙、風寒痙、風痰痙、痰火痙、濕熱痙、熱甚發痙、血虛發痙、虛痙等多種型式,詳見各條條目。

古籍對於痙病的記載如下:

《靈樞·經筋》中有記載:「痙者,筋急也,急則張,張則反張,反張則口噤,四肢強直。」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中有記載:「病者身體熱而腳寒,頸項強急,惡寒,有時頭部發熱,面孔紅赤,單獨頭部會有動搖,頓時口被噤緊,背部則張僵,此為痙病。」

《金匱要略心典》中提到:「有些病因太陽風寒未解,重感寒濕而引發痙病;也有些病因血液流失、氣虛,陰陽損傷而轉化成痙病。」

痙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項背強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2. 身體熱,腳部感到寒冷,出現惡寒,頭部會時常感到熱,面部和眼睛發紅,單獨頭部會有震顫動搖。
  3. 舌頭呈現紅色,舌苔薄白,脈搏快緊。

治療痙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祛邪法:適用於實證。常用方劑有葛根湯、桂枝湯、麻黃湯等。
  2. 扶正法:適用於虛證。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
  3. 熄風法:適用於虛風內動所致的痙病。常用方劑有羚羊角散、鉤藤飲等。

痙病的預後通常良好,但若治療不當,也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在治療期間患者必須遵從醫生的指示,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