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瘕病

瘕病是一種病證名,古代瘕病名目繁多,包括食瘕、鱉瘕、蟲瘕、蟯瘕、虙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黃瘕、脂瘕、狐瘕、腸覃、石瘕等。

病因病機

瘕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飲食不節,寒溫失宜,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聚而成瘕。
  2. 臟腑虛弱,正氣不足,不能抵禦外邪,外邪侵襲,留於內,與宿疾相結,形成瘕。
  3.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形成瘕。
  4. 外傷,導致氣血受損,瘀血內停,形成瘕。

臨床表現

瘕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腹部脹痛,按之不痛,或按之痛而拒按,或按之痛引其他部位。
  2. 腹部有包塊,大小不等,質地堅硬或軟,可移動或固定,可推移或固定。
  3. 其他全身症狀,如消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尿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

治療方法

瘕病的治療主要以調理脾胃、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為主。可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四君子湯、四物湯等方藥治療。

預防方法

瘕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有節,寒溫適宜,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2.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

總結來說,瘕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