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洄溪脈學》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洄溪脈學,又名《洄溪脈學》,是清代醫學家徐靈胎所著的一部脈學著作。全書一卷,分為總論、大、小、清濁諸脈、沖陽、太溪脈、真脈、孕脈、五臟脈、新病久病、高、章、綱、煠卑、損、太素脈等篇章。 洄溪脈學是一部系統而全面的脈學著作,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後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洄溪脈學的總論部分,闡述了脈位的分類、脈象的審察、因形氣以定診等內容。在脈位的分類上,徐靈胎認為脈位有表裏、陰陽、虛實、寒熱、粗細、長短、浮沉、滑澀、遲數等區別。在脈象的審察上,徐靈胎強調要根據脈象的變化,辨別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的輕重。在因形氣以定診上,徐靈胎認為脈象的變化與人體的形體和氣血有密切關係,因此在診斷疾病時,要根據脈象的變化,結合患者的形體和氣血,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洄溪脈學的篇章部分,對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及沖陽脈、太溪脈、真脈、孕脈、五臟脈、新病、久病、高脈、章脈、綱脈、煠卑脈、損脈、太素脈的脈象進行了詳細論述。徐靈胎強調要根據脈象的變化,辨別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的輕重,以進行正確的診斷。

總括來說,洄溪脈學是清代徐靈胎所著的一部系統而全面的脈學著作。著作中詳細論述了脈位的分類、脈象的審察、因形氣以定診,以及各經脈和其他脈象的性質和輕重辨識。這部著作對後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醫學中脈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