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瘣(鬼疰)

瘣,又稱鬼疰,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由細菌感染引起。主要以發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為首。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衰竭、休克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傳播途徑

瘣的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患者的糞便或嘔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細菌,若不注意個人衛生,就會通過手、食具、水等途徑傳染給他人。

治療方法

瘣的治療以抗菌藥物為主,常用的藥物有青黴素、頭孢菌素等。此外,還可以配合使用解熱鎮痛藥、止吐藥、補液等藥物進行療效增強。

預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避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
  • 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勤通風換氣。
  • 如果出現發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此外,根據《太平聖惠方》卷五六的記載,瘣又被稱為鬼疰。其症狀表現為心腹刺痛、悶絕或倒地,類似中暑的症狀。若得不到妥善治療,餘氣會繼續存在,積久不散,時常發動且連續滯留,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這種傳染病在死後容易傳播給他人,所以被稱為鬼疰。

在治療方面,《太平聖惠方》提到了兩種方劑可供選用,分別是犀角散和常山散。

犀角散由犀角、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大黃、芒硝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山散由常山、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大黃、芒硝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同樣地,瘣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但只要注意個人衛生和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