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根,是中醫學的名詞,原指植物的地下部分,紮根於土壤中,起著固定植物、吸收養分等作用。《靈樞.五變》中有提到:「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本,根搖而葉落。」

在中醫學中,「根」還有以下的引申意義:

  1. 養生的根本原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意思是指春夏季節應注重養陽,而秋冬季節則要注重養陰。
  2. 自然界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同樣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意思是指若違背了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就會傷害到身體的根本,造成疾病。
  3. 四肢末端和經脈氣血相合的起始之處。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有提到:「陽明根起於厲兌。」「少陽根起於竅陰。」還有「根結」這一詞彙與此相關。
  4. 根源,依靠。如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提到:「根於中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指的是人體的神機機能根源於內臟,如果神氣不足則會導致機械功能受損。
  5. 根蒂。此意義指的是膿瘡、腫塊以及其他疾病在深處固著不動,推之不移。在《素問.腹中論》中提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

根的臨床應用 根在臨床應用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炎症、腫瘤、疼痛等疾病。常見使用的方劑包括:

  • 清熱解毒、消炎利咽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適用於治療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等急性炎症。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藥物,如黃連、黃芩、大黃等,適用於治療腸炎、胃炎、肝炎等慢性炎症。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穿山甲等,適用於治療肺癌、肝癌、胃癌等腫瘤。
  • 溫經散寒、止痛的藥物,如川烏、草烏、附子等,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疼痛症狀。

根的注意事項 根的性味為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化痰散結、溫經散寒、止痛等功效。但不宜長期大量服用,以免造成陰虛耗傷、陽氣不足的情況。

根的食療作用 根的味道苦,性寒,能夠清熱解毒、消炎利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化痰散結、溫經散寒、止痛等。因此,可用於食療治療各種急慢性炎症、腫瘤、疼痛等疾病。常見的食療方包括:

  • 金銀花茶:將金銀花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治療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 板藍根粥:將板藍根30克與粳米100克一同煮成粥,每日1劑,適用於治療急性腸炎、胃炎、肝炎等。
  • 白花蛇舌草湯:將白花蛇舌草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治療肺癌、肝癌、胃癌等。
  • 川烏草烏附子湯:將川烏、草烏、附子各10克一同用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腰腿疼痛、關節疼痛等。

根的食用禁忌 根的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化痰散結、溫經散寒、止痛等功效。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以免造成陰虛耗傷、陽氣不足的情況。此外,根中含有一定量的生物鹼,有一定的毒性,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在食用根時應注意適量,不宜過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