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胃不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又稱肝氣犯胃,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病證。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所致。肝胃不和可分為寒證和熱證。

病因病機

肝胃不和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幾方面:

  1. 情志不遂:肝主疏泄、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情志不遂可以使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肝胃不和。

  2.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引發肝胃不和。

  3. 寒邪內犯:寒邪內犯可直接侵犯肝胃,導致肝胃不和。

  4. 其他因素:久病、勞累、外傷等也可能引起肝胃不和。

臨床表現

肝胃不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脘腹脹痛:常見脘腹部脹痛,尤其是上腹部。還可能伴有噯氣、打嗝、吞酸等症狀。

  2. 食慾不振:常見食慾不振,吃過飯後容易感到脹,甚至噁心嘔吐。

  3. 腹瀉便溏:可能導致腹瀉便溏,大便呈黃色、稀薄,有時帶有粘液或膿血。

  4. 其他症狀:還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煩躁易怒、面色萎黃、舌苔薄白等症狀。

診斷

肝胃不和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閤中醫四診進行辨證。

  1. 望診:患者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脈弦。

  2. 聞診:常見噯氣、打嗝、吞酸等症狀。

  3. 問診:主訴脘腹脹痛、食慾不振、腹瀉便溏等症狀。

  4. 切診:肝區、胃區有壓痛。

治療

肝胃不和的治療以調和肝胃為主,可以選擇以下中藥治療:

  1.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殼、香附、甘草。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肝氣鬱結、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噯氣、吞酸等症狀。

  2. 香砂六君丸: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腹瀉便溏等症狀。

  3. 保和丸: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噯氣、吞酸等症狀。

預防

  1.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志不遂。

  2. 飲食有節,不宜過食生冷肥甘厚味。

  3.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5.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