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膽濕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是指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的病證,主要有外感濕熱和內生濕熱兩種。外感濕熱多由夏秋季節感受暑濕之邪,其症狀較重,以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便溏、小便短赤為主要表現;內生濕熱多由脾虛濕困、飲食不節、久病體虛,濕邪內生,鬱久化熱所致,其症狀較輕,以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大便不調、小便短赤等為主要表現。

症狀及治療方法如下:

  1. 脅肋脹痛灼熱:位於右脅,脹痛灼熱,可向肩背部放射,常伴有口苦、納呆、噁心、嘔吐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2. 腹脹厭食:肝膽濕熱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3. 口苦泛惡:肝膽濕熱可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常,出現口苦、泛惡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4. 小便短赤或黃:肝膽濕熱可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常,出現小便短赤或黃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5. 大便不調:肝膽濕熱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大便不調、大便溏泄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6. 身目發黃:肝膽濕熱可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常,出現身目發黃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7. 舌紅苔黃膩:肝膽濕熱可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常,出現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8. 脈弦數:肝膽濕熱可導致肝膽疏泄功能失常,出現脈弦數等症狀。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

診斷肝膽濕熱時,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相關檢查,以確定診斷。

治療肝膽濕熱的方法主要是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可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等中藥治療。

預防肝膽濕熱可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暴飲暴食。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並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肝膽濕熱是中醫常見的病證,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因此在治療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