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府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府舍

出處

《針灸甲乙經》

定位

府舍穴位於下腹部,在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

解剖

府舍穴位附近有髂腹股溝神經分佈。

主治

府舍穴常用於治療腹痛、積聚、痞塊、疝氣等問題。

針灸療法

針刺府舍穴時,可以直刺0.5-1寸深。也可利用艾炷灸熱壯行,每次灸3-5壯,或使用艾條灸熱灸5-10分鐘。

古籍記載

《針灸甲乙經》記載:“府舍,在臍中下四寸,沖門上方七分,距前正中線四寸,足太陽、足厥陰、陰維之會。”

解釋與補充

府舍一詞中,“府”指的是官府,是指官府的住所。舍則是指住所。因此,府舍穴位即指的是官府的住所,是指脾臟的定位。

根據《素問·五藏別論》記載,脾主管四肢,其華在脣,其藏在胃,其味甘,其色黃,其臭香,其音緩,其液汁,其主在下,其滎在口脣,其應在四肢,其病在筋,其堅在肉,其寒在皮,其熱在毛,其氣在口,其味在舌,其色在脣,其音在鐘,其病在腹,其病在食。

另外,《靈樞·本輸》也說明瞭脾足太陰之脈的起始與走向,起於大指的末端,循指內側,出端後向上依脛骨內側進入膕中,再向上延伸至腹部,與脾臟相連,並與胃、肝、大腸相絡。該脈還有從胃別出的分支,循胸中部向下,再循腋下,出肘外側,向下經過臑部外側,再進入臂內側並上行至腕部,出在橈骨內側末端,與陽溪穴交會,並在掌中向內側走行,最後出在中指的內側末端。

因此,府舍穴位屬於足太陰脾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下腹部。在針灸治療中,府舍穴常用於治療腹痛、積聚、痞塊和疝氣等相關症狀。

臨床應用

府舍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於治療腹痛、積聚、痞塊、疝氣等症狀。例如,《針灸大成》記載:府舍穴主治腹痛、積聚、痞塊、疝氣。《針灸集成》記載:府舍穴主治腹痛、積聚、痞塊、疝氣、小兒疳積。《針灸學》中也提到:府舍穴主治腹痛、積聚、痞塊、疝氣、小兒疳積和泄瀉等病症。

針刺方法與注意事項

針刺府舍穴時,需準確找到其定位,位於下腹部,在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針刺時可選擇直刺0.5-1寸的深度。除了針刺外,也可選擇使用艾炷灸熱灸3-5壯,或使用艾條灸熱灸5-10分鐘。

值得注意的是,府舍穴位屬於脾經的穴位,刺激時應避免刺得太深,以免損傷脾臟。另外,孕婦禁用府舍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