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伏氣解》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伏氣,又稱伏邪,是指六淫之邪在冬季藏伏於人體內,待到春夏之交,氣候溫暖潮濕,人體陽氣生發之時,伏邪趁機而發,侵犯人體而引起的疾病。伏氣病的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多在春夏之交發病,以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表現。

伏氣病的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可用辛溫解表、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等方法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以減少伏氣病的發生。

伏氣病是一種常見的溫病,其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多在春夏之交發病,以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表現。伏氣病的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可用辛溫解表、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等方法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以減少伏氣病的發生。

伏氣病的病因病機

伏氣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六淫之邪在冬季藏伏於人體內,待到春夏之交,氣候溫暖潮濕,人體陽氣生發之時,伏邪趁機而發,侵犯人體而引起的疾病。

伏氣病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六淫之邪在冬季藏伏於人體內,待到春夏之交,氣候溫暖潮濕,人體陽氣生發之時,伏邪趁機而發。
  2. 伏邪侵犯人體後,會導致人體陽氣受損,陰邪內盛,從而出現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
  3. 伏氣病的發病有一定的規律,多在春夏之交發病,以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表現。

伏氣病的診斷

伏氣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

伏氣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發熱,多在春夏之交發病,以高熱為主,可達40℃以上。
  2. 頭痛,多為脹痛,可伴有頭暈、目眩。
  3. 身痛,多為全身疼痛,可伴有肌肉酸痛、關節疼痛。
  4. 無汗,多為全身無汗,可伴有口渴、煩躁。
  5. 舌紅苔黃,脈數。

伏氣病的治療

伏氣病的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可用辛溫解表、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等方法治療。

  1. 辛溫解表法:適用於伏氣病初期,症見發熱、頭痛、身痛、無汗等。可用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藥物組成麻黃等方劑治療。
  2. 清熱解毒法:適用於伏氣病中期,症見高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等。可用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生石膏等藥物組成黃連解毒湯等方劑治療。
  3. 利濕化痰法:適用於伏氣病後期,症見發熱不退、頭痛、身痛、無汗、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可用茯苓、白朮、澤瀉、豬苓、車前子等藥物組成五苓散等方劑治療。

伏氣病的預防

伏氣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