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針(引針、排針、拔針)」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出針(引針排針、拔針)

出針,又稱引針、排針、拔針,是指在針刺完畢後,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持針,用捻轉或直接向上提針等手法將針拔出體外。

出針的要點是:

  1. 出針時要緩慢、輕柔,避免損傷皮膚和肌肉
  2. 出針時要注意針尖的方向,避免刺傷其他部位。
  3. 出針後要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出針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出血、腫脹等現象,這是正常的反應,一般會在幾天內消失。如果出針後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出針是針灸治療的重要一環,如果出針不當,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傷害。因此,出針時一定要由有經驗的醫生操作。

以下是出針的古籍記載:

  • 針灸大成》:「出針之法,以左手按押穴位,右手持針,徐徐捻轉,緩緩拔出,勿令太急,以免傷肉。」
  • 針灸學》:「出針時,要緩慢、輕柔,以免損傷皮膚和肌肉。針尖朝向穴位外側,緩緩提起,使針尖與皮膚平行,然後輕輕拔出。拔針時,要注意針尖的方向,避免刺傷其他部位。」
  • 《針灸臨床手冊》:「出針時,要注意針尖的方向,避免刺傷其他部位。出針後,要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出針是針灸治療的重要一環,如果出針不當,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傷害。因此,出針時一定要由有經驗的醫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