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濡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濡洩是一個中醫病名,指的是濕盛傷脾而出現的洩瀉症狀。

根據《素問·氣交變大論》的描述,當雨水氣候過多時,濕氣就會滋生並大量流動。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出現濡洩和寒瘍流水等症狀。濡洩也被稱為濕瀉、洞洩或脾虛洩。

《衛生寶鑒·洩痢門》中也提到,根據《黃帝內經》的觀點,濕氣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範圍,就會出現洩瀉的症狀。人體的脾臟作為五臟之中最陰寒的一個,對寒濕氣候特別不適應。當寒濕氣積聚在脾臟中時,脾臟就無法幫助胃消化、分解食物,造成飲食的清濁不分,水分進入腸道無法被控制,從而出現洪水一般的洩瀉,這就是濡洩。治療上的方法是要除濕並通利小便,可以使用對金飲子。

《雜病源流犀燭·洩瀉源流》中也提到,濡洩又稱為洞洩,是一種濕氣過重、脾氣虛弱的病症。因為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控制濕氣,腸胃功能不穩定,導致濕氣反而更加嚴重,形成疾病。患者脈搏緩慢,小便不暢,身體沉重,腹部無痛感,腸鳴聲沉沉,大便中有大量水分。此時,可以使用四苓湯加二術、胃苓湯加草蔻等方劑進行治療。

總之,濡洩是由於濕氣過多傷害了脾臟而引起的。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食物中的水分和固體無法區分,導致水分進入腸道後無法被抑制,腸道就會出現像水一樣的洩瀉,這就是濡洩。患者通常會出現腹部脹滿,腸鳴聲沈沈,大便中含有大量水分,脈搏緩慢,小便不暢。治療上的原則是去濕並通利小便,可使用對金飲子。預防方法則是飲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休息狀態,避免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