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郭誌邃(suì歲)>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郭誌邃(suì歲),清代醫學家。字右陶。檇李(今浙江嘉興)人。有鑑於痧脹等疾疫流行,而療法不多,乃推原小兒痧疹之理,採集古人之方,撰《痧脹玉衡》三卷(1674年),列痧脹證治及脈法,並結合實際治例予以闡明。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痧在血內者宜放痧,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則投以藥,痧氣肆行者可三法兼用。此書流傳頗廣。此外,尚撰有《治痧要略》,未見傳世。

郭誌邃在《痧脹玉衡中指出:「痧脹之證,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或因臟腑虛損,而致氣血不和,經絡壅塞,邪毒內蘊,結聚成痧,流竄經絡,或結聚於腸胃,或結聚於肌表,或結聚於血內,或結聚於三陰,或結聚於三陽,而成各種證候。」

他認為,痧脹的治療,應根據痧在何處、何部位,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痧在肌表者,可用刮痧法;痧在血內者,宜用放痧法;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者,則可用藥物治療;痧氣肆行者,可三法兼用。

郭誌邃的《痧脹玉衡》是一部關於痧脹治療的專著,對後世的痧脹治療有很大影響。

以下是《痧脹玉衡》中關於痧脹證治的部分內容:

  • 痧脹的證候:痧脹的證候主要有頭痛發熱惡寒身痛嘔吐腹痛腹瀉便秘、尿赤、尿閉、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 痧脹的治療:痧脹的治療,應根據痧在何處、何部位,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痧在肌表者,可用刮痧法;痧在血內者,宜用放痧法;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者,則可用藥物治療;痧氣肆行者,可三法兼用。
  • 刮痧法:刮痧法是一種通過刮拭皮膚,使皮膚局部充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刮痧法適用於痧在肌表者。刮痧時,要用刮痧板蘸取少量刮痧油,在皮膚上刮拭,力度要適中,以不出血為宜。
  • 放痧法:放痧法是一種通過按摩、點穴等方法,使痧從體內排出的方法。放痧法適用於痧在血內者。放痧時,要用手指按摩或點穴,力度要適中,以不出血為宜。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適用於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者。藥物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 三法兼用:三法兼用是指在治療痧脹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同時使用刮痧法、放痧法和藥物治療。

郭誌邃的《痧脹玉衡》是一部關於痧脹治療的專著,對後世的痧脹治療有很大影響。他的學說和著作,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