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膽囊炎、膽石癥」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膽囊炎、膽石癥是中醫急腹癥的一種,是指膽囊及膽管的炎癥、結石。多因情誌憂郁,飲食失節,過食油膩,或蛔蟲上擾,致使肝膽氣郁濕熱蘊結而成。

臨床表現為右側脘脅部隱痛,脹悶走竄,痛牽肩背,惡心嘔吐;甚則惡寒發燒,口苦咽幹,大便秘結小便少赤,面目俱黃;或右上腹部有包塊,或能觸及,大小不一,觸痛拒按。若熱入營血,則有高熱神昏、瘀斑衄血舌絳苦燥;如邪熱內陷可致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出現亡陰亡陽之危候。

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理氣利濕通里攻下。可用大陷胸湯大柴胡湯茵陳蒿湯等隨癥加減。

如膽管結石較大,結石所致疼痛發作較頻,或已有壞疽、穿孔;或有膽道狹窄及伴有嚴重梗阻感染且反複發作者,均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古籍原文】

膽囊炎、膽石癥是中醫急腹癥的一種,是指膽囊及膽管的炎癥、結石。多因情誌憂郁,飲食失節,過食油膩,或蛔蟲上擾,致使肝膽氣郁,濕熱蘊結而成。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膽囊炎者,乃膽汁鬱結,氣滯血瘀,濕熱蘊結所致。其證見右脅脹痛,痛引肩背,或發熱惡寒,口苦咽幹,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景岳全書·外科》曰:「膽石癥者,乃膽汁結石,阻塞膽道,氣滯血瘀,濕熱蘊結所致。其證見右脅脹痛,痛引肩背,或發熱惡寒,口苦咽幹,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現代醫學觀點】

膽囊炎、膽石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本病主要由膽道感染、膽道結石、膽道寄生蟲感染、膽道外傷、膽道手術後遺症等引起。

臨床表現主要為右上腹部疼痛、發熱、黃疸噁心、嘔吐等。

治療原則為抗感染、解痙止痛、利膽排石。

如膽管結石較大,結石所致疼痛發作較頻,或已有壞疽、穿孔;或有膽道狹窄及伴有嚴重梗阻感染且反複發作者,均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