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齒齘(xiè械)」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齒齘,病證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又名齘齒、嚙齒、嘎齒。《蘭臺軌範》:「齒齘者,睡眠而齒相磨切也……」小兒睡中齒齘為內有寄生蟲。多因心胃火熱,或為血氣虛,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屬心胃火熱者,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屬瘟疫之邪犯肝胃二經者,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加減。屬氣血兩虛者,宜益氣養血,用八珍湯加減。屬蛔蟲所致者,用烏梅丸加減。

齒齘,又稱齘齒、嚙齒、嘎齒,是指睡眠時牙齒相磨切的症狀。多見於小兒,常伴有煩躁不安、夜啼口臭大便臭穢等症狀。

齒齘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

  1. 心胃火熱:小兒由於生理特點,脾胃功能較弱,易受外邪侵襲,若感受風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均可導致心胃火熱,進而出現齒齘的症狀。

  2. 血氣虛:小兒由於生長發育迅速,消耗較大,若久病不愈,或營養不良,均可導致氣血兩虛,進而出現齒齘的症狀。

  3. 蛔蟲:小兒由於好吃零食,不注意衛生,易感染蛔蟲,蛔蟲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可引起腸道功能紊亂,進而出現齒齘的症狀。

齒齘的治療,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 心胃火熱者,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

  2. 瘟疫之邪犯肝胃二經者,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3. 氣血兩虛者,宜益氣養血,用八珍湯加減。

  4. 蛔蟲所致者,用烏梅丸加減。

齒齘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勤刷牙。

  3.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4.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5. 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蛔蟲等寄生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