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痺,是指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人體,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的病證。

痺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關節、肌肉痛和肢體(以上下肢為主)拘急,甚則影響屈伸。
  2. 皮膚麻木、刺痛、灼熱或冰冷。
  3.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
  4. 胸悶、心悸、氣短、乏力。
  5.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6. 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
  7. 大便乾燥、便祕或腹瀉。
  8. 舌淡苔白、脈沉細或弦緊。

痺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風邪侵襲。風邪最易侵犯人體的皮膚、肌肉、筋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2. 寒邪侵襲。寒邪最易侵犯人體的關節、經絡,導致氣血凝滯,出現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3. 濕邪侵襲。濕邪最易侵犯人體的皮膚、肌肉、筋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4. 熱邪侵襲。熱邪最易侵犯人體的經絡、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痺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風痺的治療。風痺多見於春季,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伴有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症狀。治療上以祛風通絡為主,可用羌活、防風、白芷、獨活、秦艽、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等藥物治療。
  2. 寒痺的治療。寒痺多見於冬季,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伴有畏寒、怕冷、四肢冰涼等症狀。治療上以溫經散寒為主,可用桂枝、白芍、細辛、麻黃、附子、乾薑、甘草等藥物治療。
  3. 濕痺的治療。濕痺多見於梅雨季節,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伴有身重、四肢沉重、關節腫脹等症狀。治療上以祛濕通絡為主,可用蒼朮、白朮、茯苓、澤瀉、防己、黃柏、甘草等藥物治療。
  4. 熱痺的治療。熱痺多見於夏季,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治療上以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為主,可用黃連、黃芩、梔子、大黃、赤芍、甘草等藥物治療。

痺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注意飲食,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5.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痺是一種常見病,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痺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