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倒經(逆經)」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倒經(逆經),又叫「經行吐衄」。指在月經過期中(或行經前後)出現過期性吐血衄血的病症。因發病與月經過期有關,又常引起月經量少或閉經,故稱「倒經」,或稱「逆經」。本病多由肝氣逆上,肝經鬱火陰虛肺燥而致。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曰:「經行吐衄,其證有二:一由肝氣逆上,肝經鬱火,或因血熱,或因痰火,或因氣血虛弱,不能制火,火乘血而上逆,則吐衄;二由陰虛肺燥,燥火上逆,或因血虛,不能制燥,燥火乘血而上逆,則吐衄。」

倒經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月經過期,或行經前後,或行經中突然吐血或衄血,血色鮮紅,量多,或伴有頭痛眩暈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倒經的治療,以疏肝解郁涼血止血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氣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甘草調和諸藥。若兼有血熱者,可加丹皮、赤芍生地黃等清熱涼血之品;若兼有痰火者,可加黃連黃芩浙貝母等清熱化痰之品;若兼有氣血虛弱者,可加黃芪、黨參白朮補氣健脾之品。

倒經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 注意飲食調理,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倒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月經量少或閉經,甚至不孕。因此,如果出現倒經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