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箍口藥(圍藥、箍藥)」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箍口藥,也稱為圍藥箍藥,是中醫治療腫瘍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用濕潤的藥泥在腫瘍的周圍敷上一圈,使腫瘍的形狀縮小、高突,從而更容易化膿和潰破。

箍口藥的藥性寒熱不同,需要根據腫瘍的性質來選擇。例如,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天花粉,作散劑)藥性偏涼,能清熱消腫,適宜於腫瘍陽證,可選用蔥汁、酒、麻油、菊葉或絲瓜葉搗汁,調藥外敷。回陽玉龍膏(草烏、乾薑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藥性溫熱,適用於陰證,熱酒調敷。

箍口藥的使用方法是,先將腫瘍周圍的皮膚清洗乾淨,然後用藥泥敷在腫瘍的周圍,並用紗布包紮固定。一般每天換藥一次,直到腫瘍化膿、潰破為止。

箍口藥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腫瘍的方法,但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以下是《瘍醫大全中關於箍口藥的記載:

「箍口藥,圍藥也。凡腫瘍初起,宜用箍口藥,使瘡形縮小高突,易於化膿潰破。潰膿後餘腫未消者,亦可用箍圍藥消腫。但藥性寒熱不同。金黃散,藥性偏涼,能清熱消腫,宜於腫瘍陽證。可選用蔥汁、酒、麻油、菊葉或絲瓜葉搗汁,調藥外敷。回陽玉龍膏,藥性溫熱,適用於陰證,熱酒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