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泡(起泡、提泡)」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發泡,把能刺激皮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敷在皮膚上,使之發泡。

例如治急性扁桃體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藥的中心,貼項兩側(患左貼右、患右貼左),三、四小時後起泡,用消毒針挑破,擠出黃水,塗以紅汞。治急性黃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貼右邊脅下,其餘同上。毛茛天南星威靈仙回回蒜等的鮮根,搗爛,取如黃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發泡。但發泡藥不能誤入眼內,免受損害。

發泡,是一種中醫外治法,是指將能刺激皮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敷在皮膚上,使之發泡。發泡有以下幾種作用:

  1. 消腫散結:發泡藥物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
  2. 清熱解毒:發泡藥物能清熱解毒,消除炎症,對急性扁桃體炎、急性黃疸性肝炎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 活血化瘀:發泡藥物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跌打損傷關節炎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發泡藥物一般有斑蝥、天南星、威靈仙、回回蒜等,這些藥物都有一定的刺激性,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發泡藥物不能誤入眼內,以免造成眼部損傷。
  2. 發泡藥物不能長期使用,以免引起皮膚過敏。
  3. 發泡藥物使用後,要注意局部皮膚的清潔,避免感染。

發泡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以免造成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