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急下存陰(急下存津)」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急下存陰,又稱急下存津,是指在熱性病過程中,高熱持續,口乾而渴,大便秘結舌苔黃燥或乾黑起刺,脈沉實有力。由於津液日益耗損,急須用瀉下藥通大便,瀉去實熱,以保存津液。本法對於腸傷寒不適用,以免引起腸出血或穿孔。

急下存陰的理論依據是《內經》的“熱結者,急下之”,“熱結在里,必利其下”。急下存陰的臨床應用,始於東漢張仲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太陽病大便不通,身必發黃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大煩大渴,不欲飲水,身熱,汗出,大渴,脈洪大者,名曰熱結,急下之”,“太陽病,大便不通,身必發黃,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大煩大渴,不欲飲水,身熱,汗出,大渴,脈洪大者,名曰熱結,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急下存陰的應用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 熱性病過程中,高熱持續,口乾而渴,大便秘結,舌苔黃燥或乾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2. 腸傷寒,但無腸出血或穿孔者。
  3. 急性闌尾炎,但無腸出血或穿孔者。
  4. 急性腸炎,但無腸出血或穿孔者。
  5. 急性胃腸炎,但無腸出血或穿孔者。

急下存陰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瀉下藥通大便,瀉去實熱,以保存津液。常用的瀉下藥有大黃芒硝番瀉葉甘草等。

急下存陰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急下存陰的適應症比較嚴格,不宜盲目使用。
  2. 急下存陰的用藥量要根據病情而定,不可過量。
  3. 急下存陰的治療時間要適當,不可過長。
  4. 急下存陰的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有不適,要及時停藥。

急下存陰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在使用急下存陰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