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氣下陷(氣虛下陷)」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中氣下陷(氣虛下陷),又稱「脾氣下陷」。是中氣不足的進一步發展。主要症狀有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淋瀝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病。

中氣,即中焦之氣,又稱脾氣。中氣下陷,是指中焦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機下陷的病理狀態。中氣下陷的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不愈等。

中氣下陷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面色淡白: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血不足,面色蒼白。 2.眩暈易汗:由於脾氣虛弱,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出現眩暈、頭暈耳鳴、易汗等症狀。 3.短氣: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肺,出現氣短、乏力、疲倦等症狀。 4.倦怠: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四肢,出現四肢倦怠、乏力等症狀。 5.食少: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食欲不振、食少等症狀。 6.便溏: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大便溏薄、不成形等症狀。 7.腹部重墜: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中焦氣機下陷,出現腹部重墜感。 8.便意頻數: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大便次數增多,便意頻數。 9.小便淋瀝: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小便清長、淋漓不盡等症狀。

中氣下陷的治療,以補益脾氣為主。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調養,多吃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要戒菸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氣下陷在中醫古籍中的記載

黃帝內經》中記載:「脾主四肢,脾氣虛則四肢無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脾氣虛則中氣下陷。」《靈樞·本神篇》中記載:「脾氣虛則生憂悲,悲則氣下。」

金匱要略》中記載:「中氣下陷,腹中重墜,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眩暈易汗,小便淋瀝,名曰氣虛下陷。」《傷寒論》中記載:「中氣下陷,腹中重墜,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眩暈易汗,小便淋瀝,名曰氣虛下陷。」

醫宗金鑒》中記載:「中氣下陷,腹中重墜,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眩暈易汗,小便淋瀝,名曰氣虛下陷。」《景岳全書》中記載:「中氣下陷,腹中重墜,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眩暈易汗,小便淋瀝,名曰氣虛下陷。」

中氣下陷的危害

中氣下陷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以下危害:

1.氣血不足:由於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致氣血不足,出現面色蒼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