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濕(濕氣)」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濕(濕氣),六淫之一。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活動,障礙脾的運化。臨床表現:外感濕邪,常見體重腰酸,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痛常限於一處不移;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胃納不佳、胸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

濕邪的致病原因,一是由於外界濕邪的侵襲,如夏秋季節的雨水、露水、濕氣等,可侵襲人體,引起疾病。二是由於內生濕邪,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可導致濕邪內生。三是由於氣虛陽虛,不能化氣生津津液不能輸布,水液停聚而生濕。

濕邪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濕邪阻遏氣機,影響氣的運行。濕邪性質重濁,易阻遏氣機,影響氣的運行。如外感濕邪,可見胸悶、氣短、乏力等症;濕濁內阻,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2.濕邪困阻脾胃,影響脾的運化。脾主運化,濕邪困阻脾胃,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3.濕邪侵襲肌膚,引起皮膚病變。濕邪侵襲肌膚,可引起皮膚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濕邪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身症狀:身重頭重、四肢困倦、關節酸痛、不欲運動等。

2.消化系統症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大便溏泄等。

3.呼吸系統症狀: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

4.泌尿系統症狀: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等。

5.皮膚症狀:皮膚濕疹、皮膚瘙癢等。

6.神經系統症狀: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等。

7.其他症狀: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男性遺精陽痿等。

濕邪的治療,以祛濕為主。根據濕邪的不同性質和病變部位,可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1.外感濕邪,可用辛溫解表宣肺利濕的方法治療,如麻黃湯桂枝加附子湯等。

2.內生濕邪,可用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方法治療,如二陳湯三仁湯等。

3.氣虛、陽虛所致的濕邪,可用補氣溫陽、利濕的方法治療,如參苓白朮散真武湯等。

4.濕邪侵襲肌膚,可用清熱利濕解毒祛濕的方法治療,如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

濕邪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生冷肥甘厚膩之品。

2.生活起居有規律,不宜熬夜、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5.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6.在夏秋季節,注意防暑降溫,避免受涼。

7.如有濕邪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濕邪是一種常見的病理因素,其致病原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在文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對濕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