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是一個中醫名詞,指的是嘔吐的症狀。在《靈樞·邪氣臟府病形》中有提到:“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這表示食物無法消化,往下消化道進入嗌部,但又返回口腔而出。

洞的主要成因與腎氣不足有關。中醫認為腎主水,主納氣,如果腎氣不足,會導致水液代謝異常,使水液上泛,進而引起嘔吐。此外,脾胃功能失常也可能引發嘔吐。脾胃負責運化水谷,如果脾胃功能失調,水谷無法正常消化,也會導致嘔吐的出現。

洞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反覆發作的嘔吐。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可能伴隨著噁心、腹痛、腹脹等症狀。

對於洞的治療,主要可以選用健脾益氣、和胃降逆的方法。中成藥如香砂六君丸、保和丸等可以用來治療洞的症狀。

預防洞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避免過量攝取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 適量運動,增強身體素質。

如果出現反覆嘔吐的情況,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