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張卿子傷寒論》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張卿子傷寒論(《張卿子傷寒論註解》)

  • 作者:明末張卿子
  • 修訂版本:無己《註解傷寒論》

張卿子傷寒論(又名《張卿子傷寒論註解》)是明末張卿子參考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所修訂而成的。張卿子高度讚揚無己的《註解傷寒論》,認為無己在引用經文並解析其義理方面十分精細詳盡,即便在某些地方或許存在矛盾或附會的情況,但其他醫家都難以勝過他(見凡例)。因此,張卿子汲取朱肱、許叔衡、龐安時、王履、王肯堂等多位醫家的學說,以補充並完善無己的版本。

該書最早有明刊本及多種清刻本,並於1949年後再版於《中國醫學大成》。

內容概述

張卿子傷寒論的內容非常豐富,並採用嚴謹的體例,是一部重要的傷寒著作。主要內容如下:

  1. 論述傷寒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
  2. 總結了歷代醫家治療傷寒的經驗。
  3. 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觀點。

張卿子傷寒論對後世影響深遠,對清代傷寒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該書中的一些精彩論述:

  1. 傷寒的病情始於太陽,結束於少陰。太陽主管外表症狀,少陰主管內裡症狀,因此傷寒病發時先表現於外,後發展為內在症狀。太陽病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全身疼痛,但無汗液;少陰病表現為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並有汗液。太陽病脈搏較浮、較緊;少陰病脈搏則較沉、較細。太陽病治療方法為發汗以解表;少陰病治療方法為溫裡散寒。

  2. 傷寒病有表裡之分,有寒熱之別,也有虛實之分。治療該病必須先判斷其外在表現和內在狀況的寒熱虛實情況,然後再進行適當治療。外在表現為寒證時宜推行溫熱療法,內在表現為熱證時宜進行清熱療法,虛證時宜進行補益療法,實證時宜進行瀉泄療法。

  3. 傷寒病發展變化多端,治療方法也應隨著病情的發展而變化。不可以固守一成不變的治療法而失去調整的靈活性。當面對實際病情時,必須仔細觀察病情,根據臨床表現進行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療效。

張卿子傷寒論是傷寒學經典之作,該書綜合整理了歷代醫家的經驗,內容豐富且體例嚴謹,對後世影響深遠。該書的問世標誌著傷寒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