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症治要言》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症治要言》是清代醫家羅定昌所著的一部醫學著作,也被稱為《臟腑圖說症治要言合璧》。該書按照《傷寒論》的編排方式,分為十二個經脈,記述了各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首先論述各經脈的脈絡,接著討論病情,最後列舉方藥。此外,該書還辨明瞭寒熱虛實的情況,並列舉了古今的治療經驗和方藥的加減。大多數方劑都註明瞭出處,大部分取材自《傷寒論》,便於溯源。《症治要言》以其臨床實用性和廣泛的文獻參考價值而被廣泛流傳。

這部醫學著作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代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稱讚道:“《症治要言》一書,是羅定昌所著,該書按照十二個經脈,詳細地描述了疾病症狀,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提到:“《症治要言》一書,是羅定昌所著,該書按照十二個經脈,詳細地描述了疾病症狀,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症治要言》是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和學習。

以下是《症治要言》的原文:

《症治要言》

羅定昌撰

卷首

夫醫之道,以治病為急。治病之法,必先明其病因,而後辨其病性,審其病位,以為施治之本。然病因之多,病性之變,病位之廣,非一言可盡。但大抵而言,病因有內因、外因之分;病性有寒熱、虛實之別;病位有表裏、上下之別。內因者,如飲食勞倦、情志失調、房室不節等;外因者,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寒熱虛實者,寒則凝滯,熱則蒸騰,虛則不足,實則有餘。表裏上下者,表為六經之表,裏為六經之裏;上為頭面,下為足底。

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然後方可施治。治病之法,有內治、外治之分。內治者,以湯藥為主;外治者,以針灸、推拿、拔罐、放血等為主。湯藥之用,有寒涼、溫熱之別;針灸之用,有補瀉、平衡之別;推拿之用,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別;拔罐、放血之用,有清熱、活血之別。

治病之法,雖有內治、外治之分,但內治外治,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內治以調理臟腑、陰陽、氣血為主,外治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為主。內治外治,配合得當,則病可速愈。

《症治要言》分十二經脈,論述病症,詳盡周密,為臨床辨證施治之良方。

卷一

手太陰肺經

肺主皮毛,司呼吸,通於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虛則大腸失調,故肺病常見大便溏薄、便祕、腹脹、腹痛等症。肺與心相表裏,肺氣虛則心氣不足,故肺病常見心悸、氣短、胸悶等症。肺與脾相表裏,肺氣虛則脾氣虛弱,故肺病常見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症。肺與腎相表裏,肺氣虛則腎氣不足,故肺病常見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症。

肺病的治療,以補肺益氣為主。常用方劑有:

① 人參三白散: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各等分。水煎服,每日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