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痔(即痔瘡、痔核)是肛門部位的一種疾病,其認識有廣義上的痔概念和指多種肛門部疾病兩種。傳統醫學認為痔是由於飲食過量、肌肉血管受阻引起的病變。而現代醫學則認為痔是由於直腸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痔靜脈擴大、曲張形成的靜脈團所致。根據生長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引起痔的原因包括飲食不節、辛辣食物過多、排便不暢、長時間久坐久立、臨產用力、大便祕結或久瀉等。

痔的常見症狀包括便血、疼痛、腫脹和脫出。便血是痔最常見的症狀,通常伴有黏液。疼痛通常是在排便時加劇且呈間歇性。腫脹主要出現在內痔,可引起肛門墜脹感。脫出多見於內痔,常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但並不需要手術幹預,因為它通常能自行回縮。

治療痔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飲食調節、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並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中藥、西藥或結合使用中西醫療法。物理治療包括坐浴、燻洗和紅外線照射等。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方法包括痔切除術、痔套扎術和痔固化術等。

痔是一種常見的肛門部疾病,但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是可以得到治癒的。因此,如出現便血、疼痛、腫脹、脫出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