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是一種中醫病名,主要症狀是關節、肌肉痛和肢體拘急,甚至影響屈伸能力。導致痹的原因多是風、寒、濕等邪氣入侵經脈、皮膚、肌肉、筋腱、骨骼、氣血,造成痹阻。

根據《素問.痹論》中提到的: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在一起就稱為痹,如果風氣優勢則稱為行痹,寒氣優勢則稱為痛痹,濕氣優勢則稱為著痹。《症因脈治》中說:痹是閉塞的情況,經絡被堵塞,出現麻痺、無感覺,或者攻註作痛,或者關節凝結困難移動,手腳癱瘓,因此稱為痹病。在治療時,要根據風、寒、濕邪的輕重和具體症狀來施治。還有一些稱為熱痹的情況,需要清熱祛邪,舒筋止痛;瘀血痹則使用《醫林改錯》中的身痛逐瘀湯(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等藥物,參考風痹、寒痹、濕痹、熱痹等相關信息。

痹一詞泛指多種與病邪阻塞肢體、經絡、臟腑有關的疾病,其中包括風痹、寒痹、濕痹等。《中藏經》中解釋痹為:五臟六腑感染邪氣,阻塞真氣,導致閉塞和無感覺,所以稱為痹。除了前述的各種痹病外,還包括周痹、眾痹、氣痹、血痹、肌痹、筋痹、脈痹、心痹、肝痹、脾痹、腎痹、肺痹、頑痹、胞痹、腸痹、痛風、走註、十二經筋病等。可參考相關條目瞭解更多信息。

痹是由於外邪如風、寒、濕、熱等入侵人體,或因內傷、勞損導致經絡氣血循環不暢,筋脈失養,出現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的一種病證。

痹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關節疼痛:這是痹證最常見的症狀,多為局部疼痛,主要出現在膝蓋、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大關節,疼痛的性質多為酸脹、刺痛或刀割樣疼痛,局部可能會紅腫、熱痛,或有壓痛點。

  2. 關節腫脹:多出現在急性期,與局部皮膚紅腫、熱痛有關,也可能有壓痛點。

  3. 關節活動受限:由於關節疼痛和腫脹,活動可能會受到影響,嚴重者可能無法正常活動。

  4. 肌肉麻木:多出現在慢性期,伴有肌肉萎縮和無力。

  5. 全身症狀:如發熱、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

在治療痹證時,要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對於風寒濕痹證,可以使用羌活、防風、獨活、白芷、蒼朮、細辛、牛膝、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等藥物進行配伍治療;對於熱痹證,可以使用黃連、黃芩、赤芍、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等藥物進行配伍治療;對於瘀血痹證,可以使用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赤芍、丹參、牛膝、地龍等藥物進行配伍治療;對於氣血虛弱引起的痹證,可以使用黃芪、當歸、白芍、川芎、白朮、甘草等藥物進行配伍治療。

為預防痹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適量勞動,避免過度勞累。

  3. 注意飲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5.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