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大迎穴

經穴名。出《素問》·氣穴論。別名髓孔。屬足陽明胃經。在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前方有面動、靜脈通過。主治齒痛,頰腫,牙關緊閉,口臭,及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開血管。艾條灸3-5分鐘。

定位:在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有面神經及頰神經,前方有面動、靜脈通過。 主治:齒痛,頰腫,牙關緊閉,口臭,及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操作: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開血管。艾條灸3-5分鐘。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吸熱後脹散,如迎接賓客一般。

名解

  1. 大迎:大,大也。迎,迎接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吸熱後脹散,如迎接賓客一般。
  2. 髓孔:髓,髓液也。孔,孔穴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吸熱後脹散,如髓液從孔穴中流出一般。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吸熱後脹散的胃經氣血。 運行規律:向下走行。 功能作用:散熱開竅,通絡止痛。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或點刺出血。 附註:《針灸甲乙經》:“大迎主治齒痛,頰腫,牙關緊閉,口臭,及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口眼歪斜、牙痛、口腔炎、口腔潰瘍、口臭、牙齦炎、牙周炎、下頜關節炎、面部腫脹、面部神經炎等。 穴位配伍:配頰車穴、合谷穴治牙痛;配下關穴、地倉穴治口眼歪斜;配迎香穴、人中穴治口臭;配風池穴、合谷穴、外關穴治面神經麻痹;配下關穴、地倉穴、合谷穴治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開血管。艾條灸3-5分鐘。

注意事項:本穴為面部重要穴位,操作時應注意避免損傷面神經及面動、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