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醫方集解》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學家汪昂[1]所著的一部醫方著作。全書分為三卷,共收錄了古今醫籍中常用的方劑[2]約六、七百首。

本書按照不同作用的方藥性質,將方劑分為補養、發喪[3]涌吐、攻里[4]表裡、和解[5]理氣、理血[6]、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

除列述每個方劑的方名、主治及處方外,並引錄歷代名醫各家學說,闡明方義。由於選方切於實用,流傳很廣。

現有康熙年間初刻本、清刻本、多種近代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以下是《醫方集解》原文:

醫方集解

卷一

補養

第一

人身之精,藏於腎,其氣上注於心,故曰精氣。精氣者,人身之根本,若無此精氣,則人身不能生存。精氣既足,則人身強壯,精神充沛,不易生病。若精氣不足,則人身虛弱,精神萎靡,易生疾病

補養之法,以補益精氣為主。補益精氣的方法很多,如服食補益藥物針灸按摩食療等。

補益藥物,有補腎填精、益氣養血滋陰補陽等多種。

補腎填精的藥物,如熟地山藥枸杞子鹿茸等。

益氣養血的藥物,如黃芪、黨參白朮當歸等。

滋陰補陽的藥物,如熟地黃、山藥、枸杞子、鹿茸等。

針灸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益精氣。

食療,可以補益脾胃,滋養五臟,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第二

發喪

發喪,是指人死後,為其舉行喪葬儀式的一種活動。發喪的目的,是為了悼念死者,安慰死者的親屬,並告訴世人死者已死。

發喪的儀式,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發喪的儀式包括:報喪、停靈、入殮、出殯、安葬等。

報喪,是指向死者的親屬和朋友發出死訊。報喪的方式,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可以通過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進行報喪。

停靈,是指將死者的遺體停放在靈堂內,供親屬和朋友弔唁。停靈的時間,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停靈的時間為三天或五天。

入殮,是指將死者的遺體用壽衣、棺材等物品包裹起來,放入棺材內。入殮的時間,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入殮的時間為停靈的第二天或第三天。

出殯,是指將死者的遺體從靈堂抬出,送往墓地安葬。出殯的時間,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出殯的時間為停靈的第四天或第五天。

安葬,是指將死者的遺體埋入土中。安葬的時間,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一般來說,安葬的時間為出殯的當天。

第三

涌吐

涌吐,是指將體內的邪氣通過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涌吐的方法,有自吐和他吐兩種。

自吐,是指患者自己將體內的邪氣吐出。自吐的方法,有催吐和導吐兩種。催吐,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方法刺激患者的咽喉,使其嘔吐。導吐,是指用手指或其他物品刺激患者的咽喉,使其嘔吐。

他吐,是指由他人將體內的邪氣吐出。他吐的方法,有

參考資訊


  1. 汪昂_百度百科

  2. 方剂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 發喪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4. 攻里_注解、攻里是什么、中医学、中医治疗学_医学百科

  5. 和解(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_百度百科

  6. 理血_搜狗百科